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的诗眼在最后两句,用的是《论语·微子》孔子派子路向隐者长沮、桀溺问津(渡口)的典故,长沮、桀溺两位不回答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劝说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其中,孔子代表“入仕”,长沮、桀溺代表“隐逸”。孟浩然是在说,自己也想问问,这渡口在哪里,可是“平海夕漫漫”,无从问起。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赏识孟浩然的张九龄正式拜相,于是他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可惜也没有什么确切消息,于是他当年又回到了老家。
也就是这次见张九龄不果,使孟浩然错过了可能是祖先拯救了银河系换来的一次机会。
那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准备邀请他一起赴京,予以大力推荐。这位韩朝宗在推荐人才方面大大有名,虽然没有特别成功的推荐案例,但是李白这么孤傲的人,号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曾经给韩朝宗写过一封求助信——《与韩荆州书》,其中李白低到尘埃里赞颂韩朝宗的声望——“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就是这样一位韩大人,在约定时间等着孟浩然一起上路的时候,孟浩然却爽约聊聊,韩朝宗让自己的仆人去孟浩然那里看看情况,结果发现这位正在那里跟朋友喝酒呢。也有人提示他,哎,今天不是你和韩大人约好上路,结果孟浩然说,已经喝起来了,那里还管别的事。韩朝宗得到回报,鼻子都气歪了,愤然上路。结果孟浩然酒醒后也没有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反而号称“无悔”(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据我分析孟浩然的心理,要么是觉得我都走了当朝宰相的路子了,有你一个韩朝宗不多;要么就是张九龄那里有了明确的不利消息,谁推荐也没戏了。
我感觉,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孟浩然还有入仕的机会,除非他脑子秀逗,不会干出这么破罐子破摔,自绝于韩朝宗的事来。
既然没跟韩朝宗走,那就有时间了,所以他在当年接受朋友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武汉的时候,与李白相会在黄鹤楼,这才有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位崔国辅做过几任小官,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诗作的风格清新,语言流畅,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跟孟浩然诗风很近。试读崔国辅的一首小诗吧: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在此后的两年里,孟浩然老家的鹿门山和岘山上留下了大量的足迹,也流连在吴越江浙之间,诗风愈见老练,留下了很多的佳句名篇。摘录几句吧: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荆吴相接水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