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匡扶唐史 > 第38章 僻野山村来恶客(2)

第38章 僻野山村来恶客(2)(2 / 4)

武街之战发生在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是唐军抗击吐蕃军队的一场著名战役。当时是吐蕃10万大军进犯临州(现在的甘肃省临洮),进而攻打兰州(现在的甘肃兰州)和渭州(现在的甘肃陇西县),抢夺当时的战略资源——战马。李隆基派遣薛讷(薛仁贵的儿子)、郭知运、杜宾客、王晙、安思顺等应敌,经过3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唐军击溃吐蕃军队,一路追击到长城堡(甘肃临洮境内),将吐蕃军队围而歼之。这也是王昌龄诗中“昔日长城战”的来历,而并不是发生在万里长城的战争(更是跟景甜、刘德华没关系)。

此战,尽管取得了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唐军的损失也很惨重。因此王昌龄才说昔日都说打得好(咸言意气高),到今天也不过是“白骨乱蓬蒿”。

不过,当时的唐朝正逐步进入“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慢慢也坚定了王昌龄的信念,对盛世的歌颂,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对朝堂的忠贞,形成了他诗歌的主流。

王昌龄的诗歌,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送别诗和闺怨诗。

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因为漫游边塞或是卫土戍边,有感而发写下边塞诗;也因为如此,亲朋好友为国尽忠,奔赴各自岗位,所以有送别诗;夫在边疆妻守闺阁,所以有闺怨诗。

也有人认为,王昌龄的闺怨诗和众多的闺怨诗一样,名义是描写老婆埋怨老公不能体贴自己、陪伴自己,实际是抱怨朝堂的权贵,甚至是皇帝不能重用自己。从王昌龄坎坷的仕宦经历来看,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

诗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王昌龄出塞漫游的身份,他也并没有像岑参一样,在题目中明确点明某首诗歌是献给封常清的,从而留下线索。但是从他大量的边塞诗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描写来看,他应该是在某一位将军的幕府从事掌书记一类的文职幕僚,所以在723年至727年之间,他才能既有亲身体验,又有创作自由,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

世所公认,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的第一首为最佳,也就是耳熟能详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一句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有些讲究,在诗歌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中国的传统修辞有很多,据专业统计有60多种,“互文见义”是其中的一种,在诗歌的应用上比较广泛。通俗理解就是:A和B都包含C、D,在诗歌中写成A包含B,C包含D。本诗中不能理解为只独立描写了秦时的明月和汉代的关,而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

类似的用法还有杜甫写给李龟年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指在岐王宅里堂前和崔九宅里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李龟年的面,而在崔九堂前只闻李龟年的歌。

“龙城飞将”从字面上理解是“直捣设在龙城的匈奴王庭的飞将军”,历史上符合这个描写的应该是卫青霍去病甥舅两人,但是飞将军往往又是指李广。在此处应该理解为守卫边疆战功卓著的将士,而并非某一个特定的人。

我个人更喜欢出塞曲的第二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

骝马是指黑色马鬃黑色马尾的红色战马或是紫色战马,想象一下整个画面:红色战马,白色鞍韂,杀出城门去冲击敌阵,踏着月色胜利归来的时候,城头的助威战鼓犹自未歇,使人血脉喷张,腰间悬挂的战刀刚刚饱饮敌酋的鲜血干涸。这个场面比起“但使龙城飞将在”身处局外的呼唤英雄,变成了建功沙场的创造英雄,豪情更胜。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