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全乎?”
甜瓜最好用椰糠,同样弄不到椰糠,用糠秕替代虽稍差一些,也能凑合,刘昌郝点点头。
“汝之学问,闻所未闻。”
“我去年曾言,研究种植根本之所以,世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吾之根本,便乃知其所以然。”
想想那些诗词,由不得朱三不信。诗词不是诗词,而是刘昌郝的智慧。
“产量如何?”
刘昌郝做了一个不太乐观也不太悲观的预估:“三千斤或可有之。”
“彩,彩!”朱三忽然变得期待起来,这不是三千斤普通的甜瓜,而是早上市三十多天的五色瓜,今年的四月刘昌郝可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自己四人也会有一个不小的惊喜。
…………
“你钱又花完了?”
“大娘娘,乃是买鞭炮材料。”
“昌郝,钱也省着用,免得让你阿娘担心。”
是这个理,刘昌郝也准备以后不管自己计划有多大,在家里始终留下两三百贯钱,不过是做鞭炮的钱,周转时间快,不用太计较,刘昌郝说:“去年重阳中秋仅售出四百余贯鞭炮,我与牙人朱三郎几人预估,今年清明端午千贯左右,手中钱也足够了。”
可能会不足,但没有限制清明、端午的鞭炮非要连在一起做,可以先将清明的鞭炮送到京城,结完账,回头再做端午的鞭炮。另外,将女工的工钱压下一部分,奖励也压下来,第二批鞭炮送到京城后一道发清,经济便挪转过来。这也是原先刘昌郝在甜瓜未定植之前不想请人帮工的原因,为了经济不紧张,各方面得节约支出。
变化又打破了计划,当然,这个好的打破。
“谁知朱三郎几人替我家清明拿到一千四百余贯契单,端午亦有五百余贯,经济周转不过来,我只好继续劳烦诸家。”
“清明为何放如此多鞭炮?”沈氏不解地问,清明节不止是清明节,包括寒食节、上巳节,主要还是踏青与上坟,或者京城现在出现一个新的传统,清明上坟一起放鞭炮?
中间的原委,刘昌郝真的不好解释,反正拿到契单了,契单数量太多,不得不再向你们各家借一次钱,挪作周转资金。
沈氏不是不借钱,而是与谢四娘一样的想法,家里得留一些钱,以防万一。
既然是增加了契单,这是好事,她也就没有再追问,说:“朝廷拣兵日期已订下,清明过后便会拣兵。”
也就是过些日子,梁小乙便要去从军。
PS:上巳节是三月三,与清明节日期不一定会吻合,如熙宁八年,跑到三月十四去了。中唐以后,将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到了宋朝,清明节越来越隆重,也完全取代了上巳节的各种风俗,上巳节变得名存实亡,只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依然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