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无数个电子痕迹组成的干涉图谱,适合光波一模一样的图谱。
但是问题来了,单个粒子如何出现这样的干涉图谱?
除非电子进行自我干涉,电子在飞行途中自我干涉了自我。
然而双缝干涉实验最恐怖的事情出现了,当人们在实验中防治高速相机,来观测电子的轨道的时候,用光的微粒性来探测电子的轨迹的时候,电子自我干涉的波纹消失了。
这一次电子只通过了其中的缝隙,打在了墙后,形成了一条和挡板缝隙一模一样的条纹,和干涉图谱姐然不同,完美的呈现了电子的粒子性。
因为人类的观察行为,电子的波动性消失了……
这种观察者信息的诞生,却直接影响了电子在行进过程当中行为,这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解。
粒子性的电子,却在双缝实验当中表现出了波的特性,这让人十分苦恼,就像一个人同时穿过了两个门一样,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存在。
光具有着波动性,可是光电效应又证明了光的粒子性,然而粒子在实验当中却又表现出了波动性。
这一系列的行为,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光,究竟是什么?粒子和波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以及实验随延伸的观察者效应又该如何解释?这种因为人类的观察引起客观宇宙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的观测,会影响电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在粒子流很弱、粒子一个一个地射入多次重复实验中显示的干涉效应表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不是大量粒子聚集的性质,单个粒子即具有波动性。
可是,一方面粒子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在双孔实验中双孔又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微观粒子谈论它的运动轨道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科学家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延迟选择实验,在电子发射以后,通过机器来决定观测电子的波动性还是粒子性。
将观察者的干扰降低最少,来观测电子是如何出现这种波动性和粒子性并存的原因。
然而们更加恐怖至极的事情出现了,当仪器观测波动性的时候,墙上出的图谱呈现波动性,当仪器观测是粒子性的时候,墙上的图谱呈现的是粒子性。
这种现相,更像是因果关系的混乱,在我们还没有决定好这次观测方式是那种性质,电子却已经自我决定了呈现波动性还是粒子性。
果在因之前,就像是因为观测信息的诞生,就已经注定了结果。
经过不懈的研究,最终的结论确是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特性。
波动性和粒子性是性质,而不是本质。
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了大腿以为是柱子,摸到了耳朵以为是蒲扇,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而构建的逻辑,无法直观的理解这种微观粒子的本质。
于是爱因斯坦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量子力学,微观物体的行为是处于不定向状态的,是出于量子态的。
在干涉信息的诞生发生坍塌,坍塌成特定的特性,被观测者产生的信息干涉,出现这种行为。
甚至于说,这种信息的诞生本质上就是一种近乎于玄学的行为。
。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
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
这是经典物理学的崩塌,却也是量子力学的诞生,世界从未发生变化,只是我们对于他的认知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丽莎,你究竟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
卡尔德看着自己画出的八条弦振动波纹,看着自己通过数学工具和维度发生器反馈的数据推演的维度模型,静静的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