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看,晋国从来没有亏待过鲁国,甚至屡屡帮鲁国挡住来自齐国的压力。
所以,鲁国背叛晋国从里到外都属于不义的行为!
而关于鲁国这一次背叛晋国的事情,他们自己用春秋笔法给轻轻代过。
也就是不讲理由,不记载过程,哪怕亲自去参与了,依然当没那么一回事。
说好的礼仪之邦呢?
原来玩笔杆子的,不要脸是有传统,徒子徒孙是在学习这些前辈???
卫国是个什么情况?
只能说卫国只有卫君卫衎脑子被门夹了,相反从执政到国人的脑子都很清醒。
吕武这边就有新军讨伐卫国的情报。
魏琦和解朔带着没有满编的新军讨伐卫国。
卫国率军迎战的是执政孙林父。
一个卫国的“军”跟晋国的新军摆开阵势,还没开打孙林父就独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给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将这一次晋国与卫国的战争命名为“义之战”。
听着有点反讽的意思啊?
对晋国有情有义的是卫国执政孙林父,承托出卫君卫衎的脑残。
“新军将归师途中,新军佐率军留于卫。此事我已答应。”吕武顿了顿,又说道:“君上有令传于你我,新军将行留守之责,你我率下军南下攻郑。”
这特么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吕武无视了智罃的暗示,压根就不想去打举丧的郑国。
结果倒好!
国君以下达命令的做法,搞得吕武依然需要去讨伐郑国。
吕武要是料到国君会下命令,还不如上一次就顺从了智罃。
当然,世界上没“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药”这种玩意。
士鲂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要出征,军队就需要得到调动。
下军早早就集结在“新田”郊外安营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让参战的“徒”以及“羡”,安排好相应的辎重。
毕竟,正常纳赋的出征,国家和各个家族是不负责后勤补给的。
士鲂这一次过来除了询问齐国,就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
“郑举丧,新君恽(yùn)亦不在国中。”士鲂有些苦恼地说:“君不在,宣战何人应之?”
吕武能怎么说?
他只能点头,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实郑国的执政子驷在国内。
这个叫子驷的人是今年刚刚成为郑国的执政。
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公子騑。
一国执政是够资格应战的。
吕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连宋、鲁、卫也喊上。
考虑到卫国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点能力,孙林父也不傻,卫国参与到讨伐郑国的联军是有把握的。
鲁国和齐国的交战不出意外也会很快结束。
结局肯定是鲁国被齐国摁在地上锤,战败的鲁国正是极度需要父爱的时候。
晋国这位爸爸攻打郑国招呼鲁国一声,鲁国肯定要喜极而涕,觉得爸爸还是爱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