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武的规划之下,“阴”地开垦了大量的农田,搞起了成体系的水利。
他未必懂得水利设施该怎么搞,谁都没经验的前提下,一些风险不是无法承受的。
比如,挖掘汾水开出新的水系,搞到下雨季节某处出现洪涝,使吕武和阴氏的人知道地势低的地方需要加高水坝。
再来就是,挖掘水渠不是简单那么挖,还需要能让水流形成导向,也就是水渠河床高低很有讲究。
一系列的经验累积下来就是一笔财富,就是对人力物力的考验很大。
成熟的水利系统让“阴”地变成了一个鱼米之乡。
这个“鱼”是真的有鱼,各条水渠里面有,一些水田里面也有。
至于“米”这种玩意,源于吕武对稻米的执着,明明产量方面很是堪忧,阴氏依然划出一些耕田坚持栽种。
稻米种子来自楚国的贡献,也即是那一次“鄢陵之战”后,阴氏在“鄢陵”战场搬了楚军遗弃的稻米归乡。
让吕武比较无法理解的是稻米的产量怎么能那么低,觉得跟自己的期望值太过于不同。
他并非不知道任何农作物的产量都会因地而异,受于环境的影响远比想象中要大,一点点的差异都会造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那么,无法大肆栽种稻米,只能慢慢地培育稻种,等待某天稻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了呗。
搞杂交水稻啥的?恕吕武没那个本事了啊!
他有时候会想,哪怕是“带”土豆过来,土豆的前几次栽种会收获满满,等“几代”过后土豆出现退化,产量只会越来越低,没那个技术压根没可能一直保持高产量。
“我一路前来得见旷野武士颇多,往来于山林之间。”智罃是在‘杨’看见那样的情况,进入‘阴’地倒是看不到了。
吕武说道:“野人实多,袭扰往来旅人,于置‘邦’不利,不可不剿。”
智罃却知道阴氏每每获得一块封地,必然会第一时间采取针对野人的行动。
当然,知道归于知道,吕武的这种做法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
不能理解也没有关系,不懂为什么要那么做,还没有一双眼睛去看,再做出自己的评价吗?
随着阴氏发展迅猛也变得越来越好,很多家族开始进行模仿,结果当然是各处的野人彻底倒了血霉。
这种模仿不需要获得“专利权”,讲究一些则是要记住阴氏作为“先驱者”的情份,更讲究则是派人到阴氏进行致谢。
晋国的贵族盯上了野人,直接的后果就是让晋国增加数量非常多的奴隶,同时也增加了有效劳动力。
为什么之前没人盯上野人?并不是那样子,有盯上但没动真格的而已。
野人也分为好多种,有些是受不了管束,更多则是待在某个贵族林地活不下去,其中也包括触犯律法被通缉的罪犯。他们选择到野外,去跟天与地斗争,再跟野兽与各种虫子竞争。
实际上,野人的生活环境无比恶劣,能够找个好封主投靠会很愿意,只是好的封主并不常有,更多的贵族哪怕没有刻意进行虐待,治下的属民生活质量依然差劲。
这就导致了一样会活得不开心,为什么非要让自己的头顶有个掌控生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