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一国之君就没有小事。
毕竟,一国的首脑出了事,受到影响的不会只是一个家庭,恶性事件将会让全国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乃至于是爆发战乱使得生灵涂炭。
士匄事先邀请了中行吴和韩起,比较关键的是没有通知吕武要到汉国拜访,算是打了一次“突袭”了啊!
这种事情在一国之君身上很难看到,除了不附合邦交礼仪之外,还有点逼迫的意思。
大家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有强国和弱国的区分,又有谁在身份上比谁低贱呢?搞邦交形式上的突然袭击很不好,极容易使人轻看,再进一步再让国家失去信誉度。
历史上,秦国没有收到相王邀请,自个儿跑到了相王现场,不止是秦君一人遭到了嘲笑,哪怕是秦君的目的达成,还是使整个秦国为天下所不耻了。
好家伙,士匄不止玩了一手“先斩后奏”,还带上了荀国和韩国,到底是想逼迫,还是在展现自己的能量?
更有趣的是中行吴,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吕武的忠实伙伴,结果所谓的“忠实伙伴”是这样做事的?
当然,那是站在汉国的立场去看待事情。
换作是站到了范国、荀国或韩国的立场又是另外几个样子。
首先,站在了范国的立场,他们会认为汉国是见死不救,坚定认为只要能够获得汉国的支援,采取任何的做法都是没有问题的。
荀国或许是会有些心情忐忑,决定跟随范国一块逼迫汉国,一定是给自己找到了理由。
韩国这边更多是抱着跟随蹚浑水的心态,认为“法不责众”什么的那一套,免得以后韩国需要汉国帮助,得到了范国或荀国相同的下场,也就是汉国见死不救。
那么问题来了,各家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国,无论做什么都没有“义务”那么一说,讲的该是一种等价交换吧?
即便是作为盟友,范国、荀国和韩国有起到对汉国的正面作用吗?别说帮汉国挡住了来犯之敌什么的,他们各自的地理位置就在那里,楚国、齐国等等诸侯国想扩张,还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呀!
如果非要讲什么道理,不如直接提一个“唇亡齿寒”更有说服力,除此用其它理由或说法都是强人所难。
“此关修建之期六年,已然成型。”士匄在说的是函谷关。
他们在韩国的都城“新田”完成会合,一路向西并没有遭到阻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到函谷关这边。
说起来汉氏子姓也着实是牛逼,立国之前在干些什么没多少人清楚,建国之后连续启动了不少工程。
那些工程之中,修长渠无疑最大,再来就是筑“长安”之城,修函谷之关了。
到后来,汉国更是多了一个修建入蜀栈道的工程。
数一数,再认一认,有哪个不是大工程啊?
这里只是说明一点,吕武之前的物资积累足够多,再来就是汉国在管理和技术上方面无比牛逼,要不然哪怕是有足够的资源,没有相关的知识也办不到。
汉氏子姓的资源只有大概五成是自己慢慢积累,其它则是一再出战的掠夺,等于是天下诸侯以及原先的晋国贵族帮助吕武完成了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