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子豆豉没用到十天就送完了。
幸好大家之前品尝的时候都说好,魏瑧就没耽搁,直接开始了第二次的制作。
这一次就不是小打小闹了,仅泡豆子就用了一百升,蒸煮豆子都花了整整两天时间。
张家的竹筛送得很快,毕竟要货多,又是现结,这笔进账能让一家老小半年不愁吃饱饭,张家人肯定得尽心尽力的去做。
现在的问题是,泡豆子煮豆子都有地方操作,可发酵和晒豆豉就有点为难了。
他们家的小院儿看上去大,实际堆放了食材之后,能利用的空间并不大。更重要的是,豆豉这东西单闻着味道不重还挺香,但发酵的数量一多,堆放时间一长,这气味肯定会影响周围,甚至连前面的汤粉店都要受牵连。
火急火燎的,魏瑧又撺掇着二姐去找了镇长老婆,把以前镇上修建在镇口的会馆给赁了下来。
这个会馆是以前的商队修建的,接待的也是来往的那个州府的商人。
后来驿站设立,再后来路修好了,去县城方便了,这里也就渐渐的荒废了。
魏瑧看重了这里院子大,又是回廊形式的两层楼,上面住人,下面当发酵仓库,中间的坝子可以晒豆豉。大门外面还有一座影壁,正好又挡住那些无聊人士的打探,简直不能再好。
就可惜这里地方太大,位置又好,镇长舍不得低价卖出来。
不过租赁也行,签了十年的租赁契约,一年付一次租金,算起来成本还摊薄了点。就算豆豉生意做不走,也不至于亏太多。
这次要的人手不少,魏瑧没有自己去找人,而是专门回了村子,找到村长要人手。
这一门生意要是做起来了,带动的可不是魏家一家,而是整个村子都受益。
魏瑧也不是个愿意委屈自己的,她别的不做要求,就当初害了她的那几个小子家里,特别是张大家是坚决不能来做的。
村长人老成精,一户两户和一整个村子的利益相比,如何取舍他瞬间就做出了判断。
他家老三和二族老的大孙子跟着魏瑧去了镇上的废弃会馆,看了一圈之后估摸出了一个数字。
既然这个产业最后要交给村子来负责,修缮的费用自然不可能让她来出。
说到底还是自家没钱,如果有钱能够自己维修房子,她二话不说就自己干了。
当然,给村子也有好处,毕竟她家三姐弟还年幼,不足以担当起撑门立户的重担。现在是让二姐顶着的,可真要是赚了大钱,大姐家跟二姐夫家里还不知会不会闹腾呢。
看这次回去就知道,大姐的两个妯娌可没在后面少说三道四的,拿言语挤兑大姐也不是一次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