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66章 群策群力

第466章 群策群力(2 / 3)

……

正所谓枪炮一响,参谋部的方案全部作废。在汉末的工程水平下,一旦开工,各种一开始没想到的困难也都涌泉而出。刚才徐庶跟李素讲解的那些,相比之下都还是小问题。

很快,徐庶又带着李素沿着刘家峡堰往下游继续参观,那些修整过的河岸边、挖了很多分水灌渠、水车林立,已经造了有百余架。不过按照这个工程的规模,未来整个兰州地区有个几千架水车是必须的,这才造了不到一成呢。

徐庶就解说道:“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这儿打造水车纺纱磨面,还有一个麻烦,会导致水车纺机的工本回本时间,至少比预期再延长一半。

比如按照工匠们原本提供的数字,在都江堰的时候,水车不到两年就能回本,因为那儿的堰和渠都是现成的,只要投入一部水车纺机的造价,所以非常赚。到了乐山堰的时候,按关将军那些戍役士卒的经验,都说是五年多才能回本——三年半是赚回修堰的钱,一年半多,用来赚回造水车纺机的钱。

而到了这刘家峡,哪怕按照蜀地那些水车的盈利水平来算,因为水利本身工程量更大了,而且可以分摊成本的其他产业少了。光堤堰灌渠这些,就要五年回本。更麻烦的是,即使有堰塞湖调峰蓄谷,每年还是有四个月水量和流速低于水车开工的必要冲力。所以,一年只能有八个月的时间纺纱和磨面,剩下四个月机器是闲着的。”

之前徐庶说“每年至少断流两个月”,那是针对“彻底断流”这种极端情况。事实上,哪怕没断流,河流也不是一年四季水流都能催动水车的。水浅了慢了都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动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水力工业很难普及,只有到了蒸汽机发明才爆发——如果没有李素,按照李师原本的发展,中华大地一直到明末,能搞大型水车纺织的也只有都江堰地区,其他地方都不行。

哪怕是长江中下游,虽然水量很充沛,但因为落差低了,水速太慢,冲击力还是不够。荆楚吴越那些地方不缺水,但缺“水能”。

其实套用一个后世初中地理课上都教过的众所周知常识,就能解释这个问题——华夏的地理,是大致分为海拔三级阶梯的,你只有在大江大河水流流量能够被当前的工程技术规模控制,同时又恰好跨越了阶梯断层的位置,才能这样大规模开发水能。

换言之,都江堰所在的岷江中游也好,或者是兰州的刘家峡也好,其实都是华夏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下降的关键口子上,利用的是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冲下来的水能。

这样的位置,地理上根本不可复制。或许有人觉得长江黄河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下降的地方也有点机会——但实际上那两个地方分别是三门峡和长江三峡,黄河长江到了那一段水量已经大到绝不是工业歌命前的人类能驾驭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的,就算李素种田的这些技术手段全部泄密出去了,地理决定也导致大规模的“水力纺织/锻造/碾磨粮食”是不可能被袁绍曹操孙策复制的。

刘备从西方崛起,注定他失去了东部大平原和海贸的优势。那总要收之桑榆,在工业能源领域成倍地赚回来。

至于徐庶提到的“其他分摊水利设施成本的产业少了”,这句话外行人或许听不太懂,那其实是指“需要指望水车工业分摊的水利营造成本比例更高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