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葬元 > 第895、896节 风雪大南迁!

第895、896节 风雪大南迁!(2 / 5)

李洛和崔秀宁的脸色,都很凝重。

半年,几百万难民最少要消耗七八百万石粮食,才不至于饿死(喝粥)。因为,古代百姓肉和油吃的很少,吃的又是糙粮,零食也绝对不会有,加上体力消耗较大,所以人均主粮消耗远超现代人。

所以,人均一日一斤粮食,在古代只能混个半饱,就不敢干重体力话。

哪怕仅仅不让难民饿死,也有四百万石粮食的缺口啊。最多赈济到三月,等不到夏粮收割了。

“所以,必须还要动用官卖粮。只是,不知官卖粮还有多少。”财部尚书总结道。

李洛马上看向专卖寺卿王葛。

大唐的粮食,实行的是类似后世的国家统购经营之法,目的是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抑制粮食投机,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

每年,农民的多余粮食只能卖给专卖寺。专卖寺买了余粮,再通过各地官粮铺卖给需要粮食的人。由此一来,就消灭了贪婪的大粮商,既能让农民的余粮不会被恶意压价,也不会让非农人口吃高价粮。

专卖寺卿王葛出列道:“启禀陛下,各地专卖寺官粮商铺的可售粮食,如今有一千八百多万石。可是,如果调集四百万石官卖粮赈济,那么可售粮就少了,粮价就只能上涨。”

“好!”忽然李签又蹦出来奏道:“陛下,臣恳请全部用官卖粮赈济,不动用国库税粮。如此一来,朝廷能减少很多损失啊!”

关汉卿觉得不妥,第一次出列发言道:“陛下,臣认为大鸿胪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国库,全部用官卖粮赈济,那么官卖粮的价格就会大涨。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价粮,还吃不饱。”

“大鸿胪此策,乃是把朝廷应该承担的代价,转移到不种粮食者头上。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粮减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粮都减少了,还要吃高价粮。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对朝廷不满。”

李签哼了一声,“哪里有这么多不满?每个人承担一点,大唐就能度过难关。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难道关键时刻他们就不能吃点亏么?为何所有代价,只要朝廷来负担?朝廷不加税,已经是天高地厚之恩。”

“再说,那么多官卖粮,并不是都买去当饭吃,很多粮食,都是买去酿酒酿醋的。这部分,起码要占两成。不然,你以为民间那么多酒和醋,是从哪里来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暂时禁止民间酿酒酿醋就是了。”

关汉卿道:“大鸿胪言之有理,是下官思虑不周。”他本就为人豁达,又是极有天分之人。此时不但觉得李签言之有理,反而从李签话中突然得到了启发。

“陛下,适才大鸿胪所说,缺是老成谋国之言。臣以为,与其让官卖粮涨价,还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税!”

加税?

此言一出,满殿大臣都有点愕然。尤其是海东时代的元从老臣,就更是有些错愕。

大唐从海东侯国开始,就从来没有加过税啊。

一直是两成税,一丝都没有加过。

李洛和崔秀宁也忍不住对视一眼。两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加税。

却听关汉卿继续道:“臣归唐不久,却也活了五十岁,倒也经历过不少事。这段时日,也了解过大唐百姓之税负。”

“说起来,两成税负并不算太低,可大唐没有苛捐杂税。大唐百姓税负,是前宋五成,蒙元三成,日子好过的多。据说,最早光复的江南,百姓已经殷实起来,南方各州,渐有盛世之气象。”

“这些,都是陛下恩泽万民所致。如今,南方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就不能偶尔加一次税,帮朝廷渡过难关么?”

“如此大事,何止是陛下之事,朝廷之事?那也是天下人之事,应该各有分担才对啊。以此让百姓明白,国家有难,草民有责。也形成一个惯例,将来国家百姓再遇大事,偶然加税就是理所当然。”

“国家遇大难可加税,可国库丰裕时,也可减税。如此张弛有度,方是大唐之福。否则遇到大难,百姓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一加税就怨声载道,焉是好百姓?长此以往,自私自利者多,毁家纡难者鲜也。”

“同样,国库钱粮多的用不完,却还年年照常征税,这也不对,也应该偶尔减税,让利于民。”

“臣以为,河南江北百姓,不用加税。但他们必须接纳流民入户,多余的房屋腾让出来给流民暂住。这就算他们加税了。”

“而南方百姓,则要加税一成,帮朝廷渡过难关。如此一来,朝廷和百姓共同出力,勠力同心。既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又由此教化了百姓,使百姓遵循相互帮助的人道大义啊。”

“朝廷可张贴告示,晓以大义说明原委。臣再令各地剧院戏班,上演曲目,宣扬赈济流民之仁政,百姓踊跃报国之德。如此,加征一成钱粮,百姓不但没有怨言,还能更加感念陛下和朝廷。”

关汉卿一番话酣畅淋漓,说的百官不住颔首。

这位上任不久的文艺寺卿,说的真是好啊。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