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猜出了缘由,但朱厚照对此并未反对。
毕竟参加是一回事,能够考中与否便不由他们算了。
东山书院出了几个学生直接对报名之人进行登记。
毕竟也得衡量一下考生到底有多少人,应该准备多少考卷才行。
而王守仁那里则在绞尽脑汁总结考题的大致方向。
把这些总结好之后便要工部出去,这也是给那些参考的士子一个准确的方向。
等到最后出题之时,则再由王守仁出具。
按理来说,王守仁作为东山书院的院长,而此番参加选拔的士子当中,东山书院的学生又占据了大部,由他去出题,难免存有些作弊之嫌。
不过,王守仁在士子当中集聚威望,还真没有人怀疑王守仁去作弊的。
也不怪这些士子不去怀疑,王守仁还真就如此,以王守仁的品行,即便东山书院的士子一个都不中,他也不会在考题之上做文章的。
一时之间报名的报名,认真应对考试的认真重新学习,就连杨廷和这些大儒也在根据王守仁的出题范围押题猜题。
不少士子聚拢在一块,也时长会对不会的问题与杨廷和这些人请教。
有的人为了能中,竟然还跑去与王守仁请教。
王守仁本着有教无类的想法,只要有人请教,不管是谁都会仔仔细细解释。
因为王守仁是主考官,有些士子为了能中,竟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询问一遍了。
王守仁也不吝啬,只要有人问那便答。
如此毫无保留的回答,有人甚至把王守仁解释过的问题收集造册,还扬言说,将来在出考题的时候便要从这上面去选。
一时之间,花高价购买者不计其数。
锦衣卫活跃在京师街头对这个事情岂能不知,但却无人去管此事。
对于选拔的事情,王守仁也彻底从张浩的那些介意中了解到了来龙去脉。
这世间的试题千千万万,不是知道答案就能回答对的。
后世当中,即便是高中的课本能有多少,但整个高三每天都在刷题,最后得满分者百年都出不了一个。
更有甚者七百分的题目直接考中一百分。
所有的考题都是千变万化的,真正需要的不是掌握其答案,而是要在他穿了身其他衣服之后依旧能够熟练应对。
这也是培养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所有士子都忙活着这些事情,远在浙闽的张浩便彻底解脱出来了。
自从朝廷以新法选拔浙闽之地官吏的消息一出,浙闽之地刁难张浩的那些士子也都纷纷进了京。
只要他们能够被选上,那浙闽之地的话语权便又能回到他们身上了。
至于因通倭寇被处决掉的那些官吏和商贾,这个时候还真没有人能顾得上他们了。
即便是出自他们旁支的一些人也不例外。
人都是为自己考量的,总不能永远抓着这个问题不放。
他们的直系亲属基本上都受到了牵连,至于旁支的这些人若能为自己谋取了利益,往后浙闽之地便由他们说了算了。
这可比一直依附于嫡出的那些人强太多了。
只要他们不找事,至于他们怎么想张浩还真就不想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