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戳动人心,便在这寥寥几页纸上,经千里传送,方显得珍贵异常。
写信,原来是这样美好的一件事情。
顾清仪心潮澎湃,毫无睡意,铺纸磨墨,提起笔来似有千言万语,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落笔。
笔有千斤重,此时方体会一二。
顾清仪写完信已是后半夜,将信封好,第二日便能送往幽州。
信是写完了,但是心潮澎湃依旧无法入睡。
皇叔信中说幽州因为常年战乱,大片荒地长满野草,百姓四处流浪,所见之处令他万分悲痛。
幽州一向是与鲜卑匈奴交界之处,常年被犯镜的敌人劫掠,百姓在那里生活本就十分的困苦。
说是十室九空,也不是恐吓之语。
顾清仪想起并州的景象就已经觉得那些荒芜的田地令人心痛,比照之下,并州要比幽州好多了。
恢复民生,便是治理一方根基,顾清仪从不知道这件事情如此急迫,让她心头沉甸甸的。
最开始开荒田只是想多存粮,好好活下去,后来是看着四处流浪的无家可归的流民可怜,想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个安稳的地方生存。
再后来……顾清仪叹气,她从没觉得自己有很大的本事,能救很多的人,她最初也只是想一家人齐齐整整的过个太平日子,但是现在她愿意试一试。
毫无睡意的顾清仪提笔写写画画,她不是政客,做不来那些纵横家的旷世之举,她只想稳扎稳打,多种田,搞经济,发展军事力量,至少让百姓能吃饱肚子,能保护自己的家园。
书到用时方恨少,顾清仪此时恨不能再穿回去认真学习做笔记。
所以,庠序的建立十分重要,人才如果不能招募而来就只能自己培养。
顾清仪想起鹘州的庠序,现在已经建造的差不多了,只要老师就位就能开学。
但是,老师不那么好招募,她原想在鹘州找几个老先生先交孩子们简单地识字认数,但是当初跟皇叔一番谈话后,想法就有了改变。
顾清仪想起军功授田的制度,所以大晋才会有壮丁甘愿参军,参军之后只要立功就能给家里挣一分田地。
若是军功授田再加上一条军功授学呢?
不不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建立功勋的,授田是因为田地是有限地的资源,所以要有一定的门槛,但是庠序是学校,资源的源头就是老师,这个资源是可以无限循环的。
所以,参军就能让家里孩子的上学免费读书,这个条件应该相当诱人了。
很多人为什么不读书?
一来是因为教育资源被士族把控,另外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学要给老师交束脩,最便宜的老师一年也得收二两银子,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绝对是天文数字。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也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的。
很多家庭举全家之力供出一位读书人,就是为了改换门庭,子孙后代都能翻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顾清仪之前一直没有办法破局,唯一想到的法子,就是希望顾父推行政令能拿出比士族更为优越的条件,诱惑那些黑户主动弃暗投明回归故乡。
但是这样一来,等于是触动了士族的利益。
可要是将参军授学推广出去呢?
不用冒险改变现在并州现有的利益格局,却能让广大的百姓心存光明,愿意为了孩子们这一代奋斗。
顾清仪综合思考之下,这条路是眼前最快的一条捷径。
天色将明,她一夜未睡,此时的心情宛若打了鸡血。
她换了衣裳,冷水洗了把脸,直接去了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