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之地,盛产食盐。
历朝历代,都是各自朝代,赋税重地,财政主干。
又因为,盐铁自古都是天下要紧事务,几乎皆是朝廷垄断,无数种政策推行,都是为了这块天大的肥肉,供给朝廷有度。
到如今,大明复随元制,在两淮地界,推行开中制,设立都转盐运使司,主官两淮盐运使,管理两淮盐务。
开中制,其实说的通俗点,就是总代总销的模式。
大抵和某圈里,横行霸道的各色所谓省代、国代、球代、宇宙代差不多。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代替朝廷垄断盐务。
但朝廷,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些堂堂两榜进士,也不可能亲自去产盐,更不可能自甘堕落,去行商贾之事。
所以,就有了都转盐运使司这么个衙门。
将两淮盐场垄断,然后划片售出,开出相迎数目的盐引,划定相迎的销售地区。
而那些盐商,则是相互竞价,购买盐引,赚取滔天利益。
事情,起初是好的。
朝廷省力,百姓也有盐可吃。
但,事情从来不会已人的意志为向导。
上面人总会觉得,自己定下的体制规矩,是万中无一的,是利国利民的。
但是下面办事的人,却不这么想。
他们会首先,将所有相关的条令政策拿来,仔仔细细的研磨,认认真真的分析。
然后找出其中的漏洞。
最后大行其道,从中牟利,赚取滔天利益。
就如这开中制,明面上算是规范了朝廷盐务。
但暗地里,那些个盐商,却往往与官府勾结,垄断盐价。
这还不算完,大不了贵一点也没事,大家本来就不是当饭吃的。
但这些盐商,却往往在正盐下面,藏着私盐贩卖。
私盐不用交税,不用购买盐引,赚的钱都是自己的,不关朝廷的事,黑着老百姓的钱。
除了这些正经有着盐引的盐商,走私盐。
还有更多的人,贩卖私盐,他们利用漕运,夹带私盐贩卖。
也有胆子大的,挑着担子,独自走街串巷,贩卖私盐。
到这里,也能算了。
但更可气的是,那些个盐商,往往会拖欠盐税。
今年拖了三五万,明年拖个一二十万,就是不给。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下来。
后面某朝,可不就爆发出了震惊天下的盐务舞弊案。
千万两白银的税赋拖欠。
惊天骇地。
……
随着朱瞻基的一句话。
朝堂上,再次喧哗起来。
皇太孙的办法,竟然是要动两淮的那些盐商!
这就是他的办法?
虽然说,名义是朝廷用兵,要盐商捐钱。
但那些盐商的钱。
是大水冲来的?
是大风刮来的?
他们很辛苦的好不好……
朝廷光正,怎么能做这种抠抠搜搜的事情?
找一帮子商人要钱?
体统呢?
脸面呢?
朝廷还要不要脸了?
更何况,两淮盐务,事关紧要,乃是国朝税赋核心体系之一。
不可擅动!
动则出乱。
乱则生变。
变……
变就没有了大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