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甲板船舷设置有类似城墙的女墙,显然是为了防御设置的,最关键的则是在下面一层甲板,那上面安置有碎叶军特有的短管火炮,不过既然是在厚实耐操的船板上,自然安置了五百斤重的大型火炮。
至于船帆,有两艘是三面纵帆的制式,有一艘则是组合横帆加上滑轮、绞盘的制式。
区区热海,自然是不需要水师的,孙秀荣此举显然是为了长远的考虑,但无论如何,那一千户从遥远的渤海国到来的船户虽然感到有些诧异,但终究有了用武之地,一部分自然成了船匠,剩下的年轻人则成了“水师”,
剩余七艘小船,只有五丈长、一丈宽,还是尖头阔尾的设置,备有一面纵帆船桨,加上尾舵,可在热海上快速往来。
草原人也有了水师,据说高仙芝听说后不禁大笑起来。
从高昌、妫州迁来的人帮了大忙,直到此时,孙秀荣设置的州、郡、县三级衙署才有了相对完整的人员,加上以退伍军人为主的衙役、乡正、里正、村正,一整套行政体系至此才有了雏形。
这三年,除了州城设置学校招揽优秀适龄子弟进入学校学习,还在农户众多的郡城也设置了学校,同样拣拔优秀孩童入学学习。
有了正式的体系,就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十五岁入学的规制了,但也不可能像后世的六七岁入学,最后决定招收十岁的男女孩童入学,学到十五岁,然后又在阿利施设置一处类似于大唐国子监的“高等学校”——天山大学,孩童们学到十五岁后,成绩优异者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学制三年。
以大都护府眼下的人力、财力,自然不可能全部入学,只能拣拔优秀者。
那所天山大学,则由孙秀荣亲自兼任校长,每年只招收五十名学员,课程从以前的算术、国文增加到三门,第三门对外宣称是“格物”,实际上是后世大夏国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自然只能由孙秀荣自己讲授。
这三年,孙秀荣就是窝在天山大学培养出了第一批五十人的优秀学生。
其中最为优秀者有两人,眼下都成了孙秀荣的“侍从”之一。
一人叫姜公辅,二十岁,祖籍陇右天水郡,祖上被发配到爱州日南县,就是后世越南清化日南县,天宝年间才有机会回到内地,此时的越南还是不毛之地,甫一回到内地,姜公辅不禁为大唐疆域之广阔,城池之高大,长安之富庶所折服。
他听说大唐疆域的最西部是安西,回到天水郡后,便在十七岁那年来到安西游历,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他姜家自从犯事被全族发配到越南后,还有一支远亲没有受到波及,此时这支远亲里正好有一人在高昌镇柳中县担任县令,于是他就去高昌了。
殊不知,此时正好碰上孙秀荣为了解救碎叶城,对高昌镇实施了围魏救赵之计,最后击败封常清,拿下了整个高昌镇,将全部居民包括旅居在此者全数迁往庭州,姜公辅正好在此之列。
迁到庭州后,对于旅居在安西的,若不愿意留在庭州的,孙秀荣也没有勉强,发放路费后任其离开,但从祖父辈就在边荒不毛之地讨生活的姜公辅还是留了下来,在长安时他也隐隐约约听说过孙秀荣这位身份奇特的边境大将,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如此“奇特”。
还有一位叫贾耽,也是二十岁,沧州人,三国谋士贾诩之后,喜好山川地理,孙秀荣南下妫州时,他正好在妫州边墙附近绘制地图,恰好被碎叶军拿下了,对于此人,孙秀荣有些印象,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迁到阿利施后,姜公辅、贾耽都是第一批进入大都护府第一座大学——天山大学首批五十名学生之一,在大唐的一众少年士子里,这两人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不仅古文优异,对于杂学也十分擅长,倒是让孙秀荣大呼侥幸。
特别是贾耽,此人本就对地图之学十分擅长,从孙秀荣那里学到了数学、地形图、等高线等知识后更是如鱼得水,再加上如何运筹军力、军械、粮草后,更是在打理后勤辎重上十分熟练,眼看就要成为封常清第二,何况此人也擅长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