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在头盔脸颊两侧有两只翅膀一样的东西,那叫“吹返”。吹返通常与眉庇是相互连为一体,因而通常统称为眉庇,常见的有大宋“凤翅兜鍪”说的便是此”
“而且在影视剧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吹返,就是日式兽角兜鍪装饰两侧高高扬起的好似两个卷筒状的东西,有的像两面扇子”
头盔后面围绕的一圈护甲叫:顿项
顿项,与头盔连在一起保护脸部颈部肩部的防护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围在头盔四周或后面。
顿项与头盔一起合叫兜鍪
秦朝的兜鍪不仅护全头、颈、喉、而且兼护部分面部及肩部。
说着曹七七指了指那武将肩头的两块甲片,说道:
而常见的肩头的虎头,叫:肩吞。
肩吞是肩部挂在披膊上作为防护作用并且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兽型吞口组件。
肩吞始于中国的南北朝末期-隋唐时期,吞肩兽的起源,说法不一。
唐朝初期的吞肩根据实物观察,应该是包括了上颌下颌两部分,从日本传世唐武士吞子的结构上发现,唐初吞肩兽是上下两部分构成。
下颌倒立起来包住手臂,和上颌用手臂两侧的绳子套牢固定。而到了中唐晚唐,吞肩兽的结构更加科学,逐渐演化为稳健、威武、实用的风格,中国中世纪传统的肩吞基本成型。
总体上来说,肩吞兽在宋代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并定型,在明朝逐渐少见。
最终,在清朝时几乎消亡,清朝只有布面甲上的布制腹吞,而吞肩兽在实物中以及消亡,只存在于闽南游神的神将偶、京剧靠甲,宗教类雕塑里还有表现。
曹七七漫步转到武将左侧,将镜头对准武将的胳膊护甲:
“虎头肩吞下方遮盖保护胳膊的护甲叫:掩膊。”
掩膊,也称披膊,古时铠甲遮护臂膊的部分。
手臂上的护甲叫:臂鞲(bì-gōu)
由于古时受制于技术和材料的不足,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臂鞲才渐渐出现。
三国魏晋时代,身甲与筒袖联为一体,防护周密。可以看出筒袖便是最初的臂鞲。
直至唐宋时期,臂鞲随着甲胄的发展,演化出宋代最经典的铠甲样式。
样式分为由全金属锻造的臂鞲、铁片穿接的臂鞲。
说完了手臂部分。
曹七七背着小手转到武将正前方,她抬起左臂指了指武将的脖子部位说道:
“在顿项下方,铠甲脖子周围一圈的金属圈叫项圈,主要起固定作用”
项圈长命锁带一个宝相花扣,称之为:铔鍜(yā-xiá),也叫颈甲。
胸前的胸甲,也叫胷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护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
中国古代胸甲,皆由甲片编缀而成。按照甲片不同可分为,锁子甲和柳叶扎甲。
接着,曹七七敲了敲武将腰部:
“武将的腰部通常也有兽头,叫:腹吞,腹护”
作为腹部的第二层防护,腹吞的出现较晚,甲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吸取了国外铠甲的样式,至明代已完全成为中国传统式样。
腹吞的样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兽口衔带:巨大的圆形腹吞,口中含着腰带。
另外一种便是自下而上多以龙头为原型的腹吞。
“显然,明孝陵的武将是没有腹吞的”
“铠甲的腰带叫笏头带”
即球路带,
笏头:宋人称方团球路花纹为“笏头“
宋代大臣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束于袍服之外。
镜头移动至腹部,由束带勒住左右两侧半圆型布甲,曹七七继续说道:
“这叫抱肚”
意思是兜肚。
铠甲戎服附件,成半圆型围于腰间,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
当镜头移动到腰部垂下保护裤裆补位的铠甲之际,曹七七嘿嘿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