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
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金代铠甲:
金国女真军队普遍着重甲,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重装骑兵更过于,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忽然曹七七话锋一转:
“大家应该对‘铁浮屠’一词并不陌生”
铁浮图又被称为铁浮屠引,是金国铁骑引的一种,属于金国大将完颜兀术(金兀术)的手下,与拐子马一起随同金兀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铁浮图与拐子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
铁浮屠与金国的拐子马不一样。拐子是轻骑兵,人马不穿盔甲以射箭为主,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铁浮图是重装骑兵,人马穿着盔甲,采用列阵中间突破战术。
《宋史·刘琦传》:“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
“吴侍郎《朱副戎庙碑》系骈体文,其后段云:‘……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生於百战。’”
“许多画作中,常见铁浮屠的身影”
“金之后是元”
元代铠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
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
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清朝的铠甲与元代有类似之处。
明代铠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
“最后就是清朝铠甲”
清代铠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那鈤苯那种鬼面盔甲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