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选择不见得就不好,导演或许更懂自己的镜头,但是电影比电视剧要精贵得多,剪辑的节奏控制是一个大学问,不少剪辑师也确实拯救了电影。至于有些特制的导演剪辑版,质量是不错,就是太冗长,不符合电影商业规矩。
虞芷芃看得清自己的能力,就连电视剧都没有自己剪,电影就别逞强硬来。不过剪辑师的人选,她还是更加信任逦君工作室的孙大虎。
各家制片公司也都各有人选和说法,大会小会开了几次。终于,虞芷芃让备选的剪辑师都上场,每个人都初步剪辑一版,然后进行制片人盲选评分。
然而,虞芷芃还是小看了天下英雄,统计投票的时候,连她自己也没有选中孙大虎,而是一个业内剪辑师大佬,孙大虎刚刚听到对方的名号就面露膜拜之色。
得,靠本事的人就是了不起。孙大虎自愿免费成为大佬剪辑师的助手,跟着进了剪辑室打下手。
至于配乐等等后期工作,虞芷芃干脆地放手,让这些大公司提供高水平的人选进场制作。
导演的功能到这里,也已经算完结,可以收拾收拾回家休假了。不过虞芷芃可不会放过探索行业的机会,她以联合出品的身份,全程跟踪观摩了《风声》的审核修改还有宣传工作。
电影的渠道和电视剧完全不同,一个要走电影院线的资源,一个是依靠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其中的利润分配体系就更加复杂,能把外行人绕晕掉。
《风声》背后有几个大公司的支撑,倒不会像独立电影那样,愁没有上映的机会,可是人家的影院是商业机构,也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按照行规,票房的一半以上都是影院的场地收入,这代表你的影片卖座与否,直接关系到了院线的利润。电视剧卖的是收视率换广告,反正没有额外收费,或许存在某些固定观众盘和相对滞后性,质量好坏的数据体现不明显。电影票就是实打实的实时反应,不好看,观众恨不得当场退票,顺便鼓动亲友进行抵制和吐槽,随便什么人的粉丝都撑不起整部电影的票房能力。私底下的刷票行为其实是纯贴钱,并不是常规做法。
所以,除非是有号召力强大的巨星演员和导演,又或者是有海外票房奖项进行背书,普通电影是真的没有多少电影院敢大规模推进,一般会少量点映后根据上座情况,进行增加场次或者撤档的操作。
《风声》确实是有一群二三线的知名演员,却没有超级巨星,更没有镇场的大导演,几乎可以被院线当做冷门档期的主打影片,也就是没太多人去看电影,但是多少有收入进行影院日常维护。
然而大公司发挥了他们的威力,几番运作后,竟然挤进了新年后的一个中等时间段,并且做到了三四线城市主流影院也保证有场次。当然了,影片的收入就进行了让步。原本为了鼓励影片制片,也因为新片总能有点热度,首映一周的票房分成会有利于制片方,后面观影人数变少,票房收入就会照顾到影院的维护成本,分成倾向于给院线,不过每个影片的合约档次也有差别,这个暂且不提。这次,《风声》的首映票房分成,差不多都保持在了一个平均水平,也就是制片放弃了头汤,让利给影院,反而追求长期票房的潜力。
这个方案刚刚被提出的时候,虞芷芃都挺意外的。因为《风声》好歹有悬疑的成分,前面百分之九十都是不确定“内鬼”的人性斗争,到了结尾才揭露谜底。看完了,知道了底牌,整个电影的价值就降低了,回看人数大概率远远不如那些喜剧或者情感类电影,观众可以反复体验相似的感受,而这些多刷观众也是票房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