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玺心里顿时捏了一把汗。
韦陀在中土佛教中是必不可少的。韦陀是中土佛教徒造就的,是地道的中土武将打扮。韦陀像一般塑得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手执降魔杵,塑像颇像赵云、马超一类的勇将。按照规制,韦陀像历来塑立供奉的位置在山门殿背后,手持金刚降魔杵,瞪目注视着大雄宝殿,忠实守卫着佛祖释迦牟尼。
当初急着把“龙宫”改成佛寺,由于工期太紧,东忙西忙的匠人们竟然忘记塑韦陀像了!等有匠人发现的时候,钦差已经过了平驿堡,再过三日,钦差就要到蟠龙坝了。可早已没有适合塑韦陀像的殿宇,要再建一座韦陀殿也来不及了,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若是被发现,那么这座所谓报答皇恩的报恩寺,一看便知是临时改建而成的,毫无诚心可言。这等于是在谋反之罪上再加一条欺君之罪,罪加一等。
正当王玺焦头烂额之际,徐公提议可在大雄宝殿后壁找一个位置塑上韦陀像。王玺急忙命匠人加班加点地赶塑韦陀像。大雄宝殿正面三世佛与背面屏壁上的观音三大士已塑好,文殊、普贤、南海观音共设三铺,韦陀像只好加塑在正中一铺,即南海观音的左上角。匠人们不舍昼夜地赶工,花了整整两日时间,韦陀像终于塑好了。可韦陀的宝器金刚降魔杵,怎么也搁不稳!刚塑好的泥像还是软的,金刚降魔杵根本放不上去,急得匠人们直跺脚。王玺眼看事已至此,钦差就要到了,只得命匠人将金刚降魔杵安放在南海观音的坐骑上。
王玺咽了咽口水,硬着头皮对袁正说:“回禀袁大人,报恩寺供有韦陀菩萨,下官命人把韦陀菩萨塑在大雄宝殿的后壁上了。”
袁正命王玺赶紧带他前去察看。
从三世佛两旁绕行,王玺带领着袁正往大殿的背面走去。殿内墙壁上满绘壁画,内容为“十二圆觉”菩萨像,面积约达1060平方尺。画像高达6尺许,身后画有圆形佛光。壁画采取金线描和沥粉贴金制作,笔势稳练,豪放飘逸,色彩明快,画诣极精。
三世佛背后的屏壁上,有一堂面积约达1128平方尺的壁塑,壁面上采用泥塑、悬塑、壁画三者结合的方法,塑造了“三大士”,共分三铺。
右边的一铺是普贤菩萨。这尊造像,头戴花冠,肘悬衣带,下乘六牙白象,体态丰满,容貌娇美。又因峨眉山是普贤东来第一处施“德”、“行”的道场,他的身后塑有峨眉崇山峻岭,那上边的佛光、舍身岩是峨眉山的缩影。左边的一铺,是文殊菩萨,传说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据说他在诸多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他头戴花冠,身披薄纱,面相文静秀丽,体态娇柔窈窕,乘坐青狮,怡然自得。因为大智文殊的说法在五台山清凉寺,故在他的背后塑有五台山风光。中间一铺为南海观世音菩萨。这尊观音像,头戴花冠,项饰璎珞,帔巾自肩垂下,绕两臂向外飘起,乳肩裸露,眉目传神,左手扶膝,右手屈指于胸前,下乘独角麒麟,闲适自若。南海观世音像的周围,有韦陀和善财童子侍奉,四周群山耸立,祥云缭绕,海浪滚滚,琼崖仙岛,星罗棋布。
袁正来到大雄宝殿的后壁前仔细观察,只见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左上方,果然有一尊侧身双手抱拳面向观音的韦陀像,造型奇特。
袁正抬头望着这尊韦陀像,不解地问王玺:“所有佛教寺院的韦陀菩萨都塑在山门后,手持金刚降魔杵面对大雄宝殿,以示护法。王土司大人,您为何要私自变更呢?”
王玺故作冷静地答道:“袁大人,您有所不知,下官所修建的乃是报答皇恩的报恩寺,大雄宝殿正中供有天子九龙牌位,下官及家眷每日都会来为圣上祝延圣寿,龙州宁武司的百姓逢节日也会到山门前的经幢广场周围顶礼朝拜,共祝‘当今皇帝万万岁’。如果山门殿后中间塑一大屏以供奉韦陀菩萨,则会影响祝延圣寿的效果。将韦陀菩萨塑在大雄宝殿的后壁上,一来韦陀菩萨可以听从佛祖召唤,二来不会影响祝延圣寿的效果。之所以塑的是双手抱拳的韦陀菩萨像,把他的金刚降魔杵放在南海观音的坐骑上,是因佛家有云,韦陀菩萨护持完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后,将会是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护持完毕后放下金刚降魔杵的韦陀,才是真正成了佛的韦陀菩萨。下官塑的是真正的韦陀菩萨,而不是未成佛的韦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