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院线制度是电影市场竞争中的自然产物,是片商和影院共同利益的保证,所以基本成为国际上通行惯例。例如米国的米国多功能院线、联美院线、索尼院线;香江的嘉禾院线、丽声院线等。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所说的院线制在两个不同层面提及:
一是整体电影发行放映的角度,院线作为发行对象,“院线制”就是和传统层级发行放映机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和分帐发行等都是新的发行放映机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新机制的一个缩微,它从放映的角度来描述新的发行放映机制。
二是从影院经营的角度,是影院竞争联合的结果,因为品牌统一、资源共享、连锁经营等运营机制,影院能够获得更好的销售利润。
因此在经营角度上讲,院线又和多厅影院、放映集团等紧密联系,是一种影院经营、电影放映的模式,通常多家影院背后有一个经济主体。
而在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电影发行放映流程正好相反,发行环节最为庞大,并且在利益上“旱涝保收”。
实行“院线制”将彻底打破电影市场的区域垄断,是电影由垄断发行向院线制的供片方向发展。近年来一些城市探索性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京城新影联发行公司便是一例。1996年由京城电影公司、中影公司及北京市10多家影院共同出资参股,组建了新影联发行公司,专门负责向京城各大影院发行影片。这等于将以前京城电影公司“独家垄断”的这块业务剥离了出来。
但“损失”了发行业务的京城电影公司由于在新影联参了股,且大部分人员也被新影联吸纳过去,因此并没有觉得“吃亏”。
组建院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1)10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的专业影剧院,其中实行计算机售票的影院不少于8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8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省内院线,由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光电总局电影局备案。
(2)15家以上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且影剧院分布在不同省级区域的专业影剧院,其中计算机售票不少于10家或者年度票房不低于1000万且电影专项资金如实上缴,可以发起组建一条跨省院线,协商跨区域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后,报送国家****审批,并向有关省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抄送批件。
(3)一个省的院线组建最多不超过三条。以签约形式组合的院线,签约期不少于3年(含3年)。一个影院只能加入一家院线,签约期满后,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这种改革一方面是基于1993年政策推动的改革并不彻底,新的地方垄断和中间发行环节仍然导致机制不畅;一方面是推动国产片的生产发行放映的任务日趋紧迫。
院线制改革总体上再次将原有产品流通链条中的“发行”一节缩减,在院线中包含了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而各电影制片厂和中影直接面对院线发行,以期达到减少发行层次,合理分配制片发行放映三方利益。由于对院线公司的运营管理有具体审核要求,尤其是国产片放映时间要达到2/3,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发行放映的管理,对于电影生产会起到直接促进。
“这是肯定的啦!改之后对电影以及对电影市场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同时对我们电影院来说也有好处,为什么不建立院线呢?”
上世纪90年代,从1993年国产影片生产下降50%,观众人数下降60%,票房总收入下降35%,发行收入下降40%。
那时国内电影市场的颓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就连张一谋的《英雄》票房能够大卖,估计也有这次院线改革的影响。
“行,我知道了,林董,不过,最近几家民营影视公司也准备进军电影院行业。”陶艾青随后说道。
“这在预料之中的事情,院线改革后电影院是电影市场的终端拥有花行能力的公司肯定要在电影院有自己的发言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我们在影院的投入上,也要加快步伐占领市场,目前我们已经占领先机,正是我们打发展的时候了。”
这些民营影视公司想要投资建设影院,其实还是蛮困难的,毕竟投资建设,影院投资太大了没有哪家影视公司能有这笔雄厚的资金。
当然融资除外,不过以国内的电影市场来说,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影院收益小见效慢,根本不是这些资本看中的目标。
当然后来的萬达也除外,人家有钱,萬达广场又占据优势,所以万达院线才会发展的那么快。
但是这辈子碰见了林星,就不知道谁能成为第一民营院线了。
毕竟林星也是不差钱的主,而且还抢占了先机。
“那我们星光院线需要邀请外来的影院加盟吗?”陶艾青再次问道。
“可以邀请,不过,一定要认真的筛选,要走那些正规的电影院,就算赶不上我们的电影院,也演员不能低于国内的一流影院,同时,加盟的影院,不能存在偷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