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结局是悲哀的。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九月,秦国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此时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
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秦军。
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一听白起不发兵,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
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
没有办法的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秦国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过了好一会儿,白起又说:“我本来就应该去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手中沾染了如此之多无辜的鲜血,这就足够死罪了!”
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
…………
轰!
这个信息一透露。
真如同五雷轰顶一样,轰得白起脑瓜子嗡嗡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白起惶恐不安,脸色难看,身体都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
刚才他还是一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模样,而此时此刻,却像是打了败仗的将军。
垂头丧气,英雄迟暮。
“不可能!怎么会!我不相信!”
白起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一直无比信任自己的秦昭王,竟然会将自己赐死。
要知道,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是被加封为武安君的白起,长平之战立下了不世之功,秦昭襄王对白起已经是封无可封地步。
武安君已经是当时对于武将来说,最最最至高的称号了。
秦昭王对于白起,可以说是无比信任的地步。
“大王如此信任于我,为何会不听我的意见呢?攻打邯郸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啊。”
“再说了,我并不是故意拖延不去啊,这不是年老体弱,生病导致的吗?”
“大王真就如此无情了吗?”
白起想不明白。
就算是嫌自己功高盖主,可一个年老体弱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能威胁到秦昭襄王呢?
…………
这一刻,所有武将都嘴角都抽了一下,这是他们心里都不愿意揭开的一块伤疤。
自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建立以来,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也就意味着皇帝从此以后,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历朝历代的朝堂之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各级官员也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同时这句话也从侧面例证了君权至上。
而维护君权的则需要依靠军队,也就是说,如果皇帝的手中的兵权太少,那么他的权力就会受到威胁。
通常那些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且手握重兵的将军,很多都成了皇帝眼中威胁君权的人。
皇帝一般情况下,都会找借口罢免他们的兵权,甚至置他们于死地,从而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威胁。
在各朝各代的武将看来,白起的死是很常规的。
太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