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正欲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纳其他队长的提案,但他的参谋系统中突然弹出条最高等级的指导信息。
这段文字信息看似与舰队眼前的局面毫无关系,是从指挥官的角度分析了一番如今人类军队的思维模式。
在与复眼者的持续纠缠中,现在的军人习惯了己方明面处于下风,实则具备科技碾压优势,随时可以改变战局的状态。
长期以来,人类在面对敌方的炮灰军团时,颇有种笑看风云淡的恬淡感,自大心理已经悄然滋生。
这种自大并非轻敌,而是但凡需要作出关键决定时,决策者都会习惯性的往更保险的方向琢磨。
遇到从未见过的新型敌人,人们总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只是短暂落后,只要不断的把人力与装备堆上去,持续消耗资源,再稍微的牺牲掉一些人去换取信息,便一定能破解对方的手段。
这既是自信,又是自负,更是惰性。
虽然没人嘴上承认,但事实就是很多人心中已经做好了就此按部就班下去,就一定能等到最终胜利的心理准备。
该现象在指挥层中尤其明显。
到目前为止,这种群体策略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毕竟如今帝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充沛,学者们也极富创造力。
只要无数个文明个体持之以恒的奉献,群体的命运仿佛就注定会被改变。
但这只是错觉。
自大心理让决策者忽略了对个体的重视。
甚至每个个体本身都在自我轻视。
隐患悄无声息铺开。
人们忽略了一件事。
总让群体完全凌驾于个体之上,会压制个体的成长高度。
当面对需要极致个体能力,人类过去建立的技术优势因为对方的突变而荡然无存的状况时,便会抓瞎。
以水晶水熊虫为例,假定水熊虫在某个阈值之下的打击中都具备不死不灭的能力,那么牺牲再多的个体都是白白送死。
可能最后所有人都死光了,也依然没找到将其击溃的方法,那么人类便不得不通过制造超巨型碎灭弹来换取同归于尽。
这样的结果只是双输,没有赢家,没人想要。
“执行童玲队长的决策,只预热引擎,等待前方战报。各位,拜托了,试着击溃对方。”
秦光用了一秒钟来读完指导信息,再用了零点五秒做出决策与下达命令。
其他队长虽有不解,但却不会过多过问,而是迅速调整思路,准备执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在三十秒内彻底击溃水晶水熊虫,并顺利返回舰队。
“执行A计划,超量饱和攻击测试。”
零点六秒后,数百台装甲同时瞄准一点,开启饱和式集中攻击。
爆破与爆破的威力叠加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呈线性衰减的乘法。
数百台装甲同时攻击一点制造的爆破强度是刚才山蜈单人行动的无数倍,已经赶上主战舰的主炮轰击。
三秒后,爆炸余烬稍微散开,复合探测器恢复效能,然后叹息声此起彼伏。
被集中轰击的水熊虫体型更膨胀了一圈,长度达到数公里,体表外泛动着暗沉辉光,但前进的速度依然稳定,根本毫发无伤。
很显然,饱和攻击宣告失败,没能突破水晶水熊虫的吸能上限。
“B计划,实体攻击覆盖。”
装载了高性能质能转化装置又或者本身就自带质量武器的数十台装甲扑了上去。
这次战士们选择了另一只水熊虫。
五秒后,众人退却下来,咬牙切齿,无可奈何。
那只被选为目标的水熊虫周围此时弥散着大量的基本粒子,并且这些粒子还在不断的崩解,还原成震荡态基本能量。
又失败了。
“C计划,自主决策特种武器测试。”
部分装载了尚未完全通过论证的新型武器的装甲向前靠近,少量装甲则往后退却,将能源模块串联起来,准备合成并启动碎灭弹最后殊死一搏。
又过去数秒,C计划也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