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盛京。
朝堂之上黄立极长身而立,此时还没有明确的官服,穿着的依旧是宽大的袖袍。
旁若无人的侃侃而谈,仿若《三国演义》当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
汉八旗之中的大明叛臣们,一个个的低着头仿若在仔细聆听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然而若是能够看到这些人脸的话。
绝对会大失所望的看到嘴角含着的嘲讽,和脸上差点绷不住的讥笑。
嘲讽这些没见过华夏文明的蛮子,讥笑与有人把任何一个儒生都能想到的,最简单的猪肚拿出来,都是一篇篇治世文章。
当然要是看得仔细的话,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得意。
他们没办法不得意,来到辽东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片儒家文化贫乏的突地。
儒生们追求的是什么?
教化。
要是能够把这一片野蛮的突地,教化成熟土,那么青史之上绝对会刻录他们的名字。
皇太极早就眼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也曾试验过,去总是失败。
此时听闻科举之前必须先要建立制度,没有制度的运转,科举也不过是无水之萍,转眼就会干涸矣尽。
蒙古人有一部分人听不懂汉话,茫然的四下打量,而听得懂的则是蹙着眉头,不知想到了什么。
只有那些早就得到消息的满八旗,一个个或老神在在的,仿佛毫不在意,又或者装作高深莫测的不住点头,似乎黄立极说的这些东西,很符合他们的想法。
更有人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出列对答的黄立极,表示此人说的,我全部都赞同。
皇太极高座皇位,俯视下方。
对满朝的这些人,心中所想,洞若观火。
‘站得高,看得远,果然是有道理的,怪不得当时建立盛京的时候,是要按照大明紫禁城的大概格局来修建。’
皇太极的腿上盖着一条毯子。
两旁的铜炉中,淡淡的烟雾升起,又消散在空中。
四周的架子上架着火盆,让朝堂之上,感觉不到任何的一点寒冷。
皇太极剑底下的人,没有任何反对的,略一点头,示意可以继续说下去。
黄立极心头大喜,他的名字和皇太极只差一个字,这就说明他来到辽东,就是缘分,此时莫名的有了一种被人重视的感觉。
其实在大明,除了崇祯之外,熹宗朱由校,也是很重视他的,不过是因为大明当时是儒家的大本营,他只是认为理所当然而已。
此时背井离乡,从天堂走到了苦寒之地,做的事情还不如大明时的内阁首辅重要。
却反而满心的欣喜,也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里。
“仿照大明,入乡随俗,可以设立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这样一套有效的玩呗的制度就建立好了。”
黄立极话音刚落,就有人捧着场子出列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