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孔家作为孔子的后代,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而这种优越感不是来自学问,更不是做出了什么对每一朝,每一代的国家巨大的功绩。
而是其本身的的那种血统在作祟。
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孔家已经延绵了不知多少代,这就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不是孟子说谎了。
就是孔家这种世家,真的是整个天下所有人的需要。
还是不可或缺的那种。
更是超出了许多顶级世家的那种潜力。
而这种连皇帝都惧怕的影响力,居然没有一个皇帝想着如何去蒂,不但没有加以限制,而是在继续的累加尊荣。
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做皇帝的可以忌惮领兵的大将,也可以揣测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臣。
偏偏就放过了从来都没有低调过的孔家。
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毕竟领兵的大将保护了国家,手握兵权的大臣们治理了国家,凭什么一个没有任何付出的孔家就让自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
孔府。
雕栏玉彻依旧在。
大明的变化似乎从来都影响不到这里。
孔胤植还是像往常一样的出门溜达,身后跟着的家丁,拿着棍棒,不像是护卫,更像是山贼一般的簇拥着他。
“老爷,开春咱们是不是把所有的地都种上棉花,最近的棉花价格一路走高,利润很大啊。”
管家不但管理者孔家的产业,还要分析者物价的流动,身兼数职,算是孔府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不用,粮食还是要种,棉花可填补不饱肚子。”
孔胤植喜欢银子,更加喜欢突地和产业,现在孔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收购的贫农手上的。
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代人的摸索。
知道一件事情最重要,那就是时刻都要想着留够口粮田。
本来眼看着大明的江山摇摇欲坠的快不行了,只要陕西一带的起义如燎原之火一般的席卷开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明眼人很多。
孙承宗能够看得出来的东西,也一定能有别人看得出来。
而孔家在当地是什么德行,只要是去过山东的人都知道,若是按照崇祯规定的律法来办事的话。
孔家上上下下,绝对都要去修路。
“孔家难办了,就看整个天下的读书人,是不是会联名上书,让皇上多一点顾忌。”
高弘图手中的茶碗的茶水,已经冰凉了,不自觉的喝了一口,仿佛给自己的肚子里,放了一块冰块,瞬间就清醒了过来。
“孔府是天下读书人最后的颜面了,若是皇上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的话,我看大明内部又要烽烟四起了。”
袁可立来的晚了一点,还没有深刻的感受过,崇祯治下的律法法规。
孙承宗可是一直在观察着登基之后的崇祯,在京师第一次换了朝臣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可时间拖得越久,就知道自己的机会越是渺茫。
崇祯是一个不愿意妥协的人,更是一个较真的人。
“恐怕皇上巴不得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呢。”
崇祯是怎么忽然崛起的,孙承宗在几人当中最有发言权,若不是陕西一带出现了反贼,那可能迅速的拉起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就凭京师王冲手上的哪一点人,最多可以保证,政令在京师范围内还有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