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白的天气过后,便是一阵暴雨,将整个杭州的清晨陷入一片青色的阴霾之中。自城门附近进出的行人、士兵、商贩戴了斗笠,披了蓑衣,将大战之后稍稍热闹起来的城市又带回些许安闲的氛围里。
不多的船只在城南附近钱塘江的码头靠了岸,船工们上上下下运卸货物,民夫们在士兵的陪同下出城,开始预备收割今年的稻米,之前受灾比较严重的地方,一间间的房屋、木棚正在建起来。在稍微热闹的街市上,女兵、工人们正在搭建为登基大典的游行而设的架子、各种装饰。
如今的杭州城,以作乱的士兵以及诸多的兵将为特权阶级而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作为统治的基础,生活的方式与之前自然大有不同。少数几个热闹的地方热闹得不成样子,其余大多数位置则处于一片混乱与低迷当中。所谓安静,当然也有,但众人的心里,其实都还没有底,谁也无法真正的踏实下来。
城市一侧的一小片院子里,传来杂乱的读书声,混在大雨之中,渺渺濛濛。
这是一家书院,书院内外树木葱郁,隔壁是一家医馆,再隔壁则是不知道被哪里的士兵占去的破烂院落,医馆很热闹,时常有过来的将兵骂骂咧咧的声音传过来。
方腊兴兵作乱,性质上终究是农民起义,起义之初,他们最直白的行为是杀死所有特权阶级,官员、地主、富商以及那些看不起他们的读书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成为特权阶级,例如成为官员、成为地主、成为富商,这些不好说出来,但其中最光明的,自然还是可以成为读书人。
他们攻进每一个地方,遇上对他们不爽的,不站在一块的书生,自然骂着这帮家伙手无缚鸡之力,顺手杀了。可是若有远见的,若有想法的,当他们有了那样的条件,终究还是希望自家能出现读书人、有出息,这是上千年来儒家统治所带来的价值观,人们总是会认为只有那些读了书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大事。
也是因此,纵然兵乱过后哀鸿遍野,也总有一些握有权力者,保护了一些儒生,或是作为幕僚,或是作为家中弟子的师长,给予庇护。如眼前这家,便是这些日子以来杭州城内唯一的一家书院,背后据说有数名军中将领做靠山。城破之后粮食供应极为拮据,一些原本就无权无势,不像四大家那样“素有恶迹”,但有些学问的儒生,城破之后侥幸活下来,被安排在了这里担任先生。
此时书院中的弟子还不算多,学生家中多少会有些背景,但并不算高,若真到了石宝、王寅那等地位,要为家中弟子找老师,自然是把某某大儒直接抓过去就是。
学生虽不多,先生倒是挺多的,其中一部分是以前就在方腊军中的,这类已经适应了情况,进城之后被安排在这,多半趾高气扬。他们在先前便与军中将领有些关系,能拿到的好处也多,已经不会被人迫害;另一部分自然是原本属于杭州城内的儒生,这批人算是“战败者”,无论学问如何,这时候也只得低头做人,看着形势过去。他们能拿到的薪俸不多,每日仅够糊口,当然,在这时的杭州,已经算是一份好工作,偶尔被人挑衅,考虑到家中妻儿以及需要照顾的人,也只得本着一点文人风骨板着脸忍了。
“咳……上课,我姓宁,给大家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