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第一狠人 > 第331章 【古代治国习惯科普】

第331章 【古代治国习惯科普】(1 / 3)

李世民的目光同样看向书册,皇帝面色明显沉吟一下,这才好奇李云问道:“此是何物?有何稀奇?”

“户薄!”

李云直接开口,这次回答的干净利索。

“原来竟是户簿……”

“难怪他会郑重拿出……”

“此物若是上缴陛下,果然可算天大之礼,但,户簿上缴之后,渤海还是诸侯国吗?”

“且先默默观看,勿要直接置评,这位渤海国主一向行事诡异,他干的任何事不能只看表面,需要举一反三,三之再三,不断推测,多方联想,即便做到如此谨慎,仍然可能掉进大坑……咦,这位同僚你想干啥,莫非要站出去进谏不成?吾劝你赶紧打消念头,今天的事咱们只看不阻。”

“对对对,只看,不阻拦,这位同僚赶紧回来,千万别去掺和他们伯侄俩的事,掺和不起,容易把自己搭上。”

一本户簿拿出,直接引得大臣们窃窃私语,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户簿这东西太过特殊。

说它重要吧,其实不重要,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人口登记册,记录的乃是人口百姓田亩分配,这东西并非只有一册,而是拥有很多很多册。

比如在大唐那边,每个县域都有各自的户簿,然后县域根据属地汇总,上面的州衙拥有一册州级户簿,州衙继续往上汇总,级别就是道级户簿,贞观年间大唐总共划分十道,所以整个中原拥有十册道级户簿。

这十册道级户簿再次汇总,就变成了大唐户部掌握人口变动况的参考书,因为古代人口普查极难,所以户簿这东西数据不准,有时候户簿上面记载人口五百万,可能实际人口已经变成一千万,若是时局换成动乱灾荒之年,数字则又会成反向递减的况,也许户簿上面记载人口五百万,实际人口已经衰减到了两三百万。

正因为如此,所以户簿才显得不太重要,历朝历代虽然年年编订这个,但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把它当做参考。

所谓参考,就是参而考虑的意思,为什么要参而考虑呢,因为这东西不准啊。

如果很准,那还需要思考吗?直接按照户籍所载的数字进行政策制定,何须户部大臣们每年都要争辩不休。

但要说户簿不重要,其实这东西又很重要。

此物乃是人口百姓的最主要记载,属于官方质的人口普查,天下何其大也,治大国并非烹小鲜,百姓需要田亩,人口需要粮食,倘若某个地方出了天灾**,朝廷需要借助户簿推算受灾的人数。

最重要的是,这东西能掌控税收。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自然不便,这就导致了贪腐容易滋生,地方上很容易在税收上做手脚。

打一个比方,大唐户部拥有一本总户簿,记载着整个中原人口数字,贞观六年的时候曾经统计一次,当时的数字乃是2800万。但是实际况呢,全国人口最少也得4000万。

至少1200人口没有记录在册。

而地方上的官员由于直接管理基层,他们是能够直接接触这一部分人口的,自古有句俗话,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税丁,只要你这个老百姓活着,有些地方官才不会管你有没有在册,先派出税丁把钱粮收了,然后再回来根据户簿核实。

这一核实就出问题了。

钱粮收上来了,结果户簿上面没有这么多人口。

咋整?

塞进自己腰包呗。

但是大唐户部也不是吃干饭的,能成为朝堂大佬的都是基层爬上来的,下面那一塞腰包的手法,其实都是大佬们玩剩夏的……

这时候就现出户簿的重要了!

全国记载人口只有2400对吧?

你们实际收了4000万人口的钱粮对吧?

哼哼,想要私自塞进腰包,不行!

咱们会推算,会根据户籍进行参而考之,如今乃是盛世之年,不比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兵荒马乱,这种年月,人口肯定猛增,既然如此,各地钱粮按照增减补缴。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