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李承宣详细描述了那片美景和百合花的事,说了村民们为了买药治病借了不少钱,想帮助他们找条路子挣钱还债。
看罢,姜策将信按原本的折痕折好,收进了抽屉。
没有纸笔,现在也没办法立即写回信,姜策决心先好好想想这件事。
刚拉开了被子,姜策扭头望了望抽屉,重又打开抽屉,把抽屉里的东西理了理,把信压到了最底层,这才坐到床边。
不知怎的,姜策明明知道李承宣在哪里,也知道怎么去见他,更知道他不久后就会回来,可自己莫名其妙地对这封信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他自己也不明白,是因为李承宣,还是因为信中的内容。
姜策看着对面整整齐齐的床铺,无心洗漱,翻身钻进被子躺下了。
姜策回忆起往事。
他父亲在他十二岁时就撇下老母亲和妻儿而去,起初家里托人到处找过,但后来,没有经济来源的奶奶和母亲,负担不起这项费用,放弃寻找,至今他父亲还是不知所踪。
自己家有六亩地,母亲和奶奶像是把她们两个也种在了地里一样,终日在地里劳作,只有冬天才有一两个月的闲暇。
但这点地里的闲暇,也只是农闲。母亲会趁这两个月进城,逢人就问,给城里人洗衣服打扫卫生赚点钱。奶奶也会找邻近几村的养羊人家,帮他们放羊,一整天都得陪着羊群待着山坡上。
姜策除了上学,就是做饭、做家务、下地干活。
好在学习上算是个老师们口中脑子灵的,母亲也是个要强的女人,是个再难也要把自己孩子送出村去的人,姜策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
然而大学的费用,这个多年入不敷出的家庭实在是拿不出来了。村里人可怜这孩子,自发凑钱,总算是把这孩子供出学来了。
也是在大学里,姜策认识了李承宣,和他相谈甚欢,成了朋友,毕业后也跟着李承宣来到了他家的企业,有了一份不错收入的工作。
姜策的老家,在一片山地里。前后左右邻居的家,都不在一个平地上,高一台低一层的。
有时候,明明是左右两隔壁,但从一家的大门口出来,是另一间的房顶,得下个坡,才能进到人家院子里。
当地除了种粮食,还有两样重要的经济作物百合和党参。
李承宣对姜策父亲的事并不知晓,只知道姜策日子过得节俭,但从不见他表现出来,他总是很乐观。李承宣还知道的,也就是他家种百合的事了。
百合花开的时候,村里各家的姑娘们会到地里摘几朵来,插到花瓶里摆在家中,香浓满屋。
百合能吃、能做菜,也能入药,成熟了就挖出来,等收百合的人来,吵架似的定了价,按斤论两过了秤,算是一笔收入。
然后就等着地里留床的百合,来年再带来效益。
自己几年没在家中长住,但这些事,已经刻在脑子里了。现在回想起来,一幕幕像是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似的清晰。
从信中得知那片百合无主也没人管,姜策心中的想法,比李承宣多了几样。
“承宣,等我明天抽出时间给你写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