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朱审烜并不会完全相信小太子所言,即便听到有诸多优厚的条件,包括可以执掌兵权,但代王同意去海外重建藩国,这未免太过惊世骇俗了。
将藩王从本土移至海外,在远离本土的地方立足扎根,大明开朝两百余年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有违祖制之举,究竟何去何从,朱审烜还要审慎考虑一番。
此事从太子这里听到是一回事,再到代王那里求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要是能够对上还好说,对不上的话,就说明有人在刻意诓骗自己了。
祖制给了藩王很多好处,但也有让大家遗憾所在。倘若代王真的同意移藩海外的话,想必就是看重手里的兵权了,这是所有藩王都梦寐以求的权力。
不用太多,只有麾下能有三五千忠心效力的将士,藩王就真的可以在海外藩国里称王称霸了,除了朝廷之外,可以不把任何一方放在眼里。
朱审烜其实也很在乎兵权,心里反反复复权衡了一番之后,觉得用自己庞大的家业换取兵权,倒是不算太吃亏。
眼下本土流寇四起,闹得太凶,而且太原府距离边关较近,也很是危险,作为藩王都感到心神不宁,生怕哪天被东虏或者流寇给枭首抄家,德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自己可以不在乎家业,但决计不会不在乎自己与家人的性命。
京城得到王朴被诛杀的消息之后,朱审烜就越想越害怕。
大同就是前车之鉴,太原能不能守住都是回事。
太子的平叛大军可以攻克大同,那照此逻辑,比其凶恶十倍的东虏亦可攻陷太原。
朱审烜虽然不问朝政,可也不是对外界消息充耳不闻的人,更不是傻子。
被太子以巧取豪夺的名义抄没家产之后,在路上可是发了好大的脾气。
不然也不会比代王先走,却比代王要晚到京城了。
某太子原计划一并召见两位皇叔,结果却变成了一前一后。
朱审烜对于家业被小太子霸占是极其恼火的,但路上却无处发泄。
到了天子的地盘更是明白得夹着尾巴,低调行事,看报纸上说连勋贵都被抄没了,心里就更感到害怕了。
就这么一个六亲不认的太子,连自己的姥爷都抄了个底掉,吓得朱审烜到了东宫之后,根本就不敢提被抄家的事情。
晋王与皇室的关系再近,也没有太子与周奎的关系近,那可是皇后的父亲,堂堂国丈,太子都敢大义灭亲,还能轻易放过在外面的这些藩王?
朱审烜明白自己比不了周奎,惹恼对方的下场决计不会好过,也就只能见机行事了,先保住全家的性命,再想方设法弄出点银子来。
这个小太子年纪不大,可说话办事都是成年人的风范,看样子很不好糊弄。在交谈一番之后,晋王朱审烜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与之前的设想简直大相径庭,貌似比大殿里躺着的那位还精明得多,莫说是自己,就算代王也在这里,两人联手都有点斗不过这位小太子。
首先,太子是皇帝的嫡长子,生母还是皇后,继承大统名正言顺,监国理政也是内阁与朝廷认可的。
其次,移藩的事情已经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藩王想扭转乾坤也是办不到的,所谓的祖制在这时候已经失效了。
最后,人家手里有兵啊,胳膊扭不过大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你就算是全天下最大的藩王,没兵没将,徒呼奈何!
在那些蛮横无理的将领面前,藩王就是个摆设,除非能收买将领自立,否则都得老老实实被押到京城来,任凭人家的摆布。
通过这次进京面圣,朱审烜算是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了,谁有兵权,谁就是天下的主人。自己作为藩王,只能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