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良玉部署的步阵里,前五排为长枪兵,手持白杆,用以抵挡贼军马卒的冲阵。之后便是两排弓箭手,可用来杀伤并迟滞贼军的推进。
这样兼顾远射与近战,方可攻守兼备,否则遭遇敌骑环射,在平原上作战的白杆军必然落于下风,甚至要吃大亏,导致伤亡惨重。
白杆军编有的战兵之中,长枪兵占据六成,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兵种,弓箭手与刀盾兵各占一成半,余下一成为马卒以及少量的火铳手。
如此编制兵种数量乃是秦良玉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所致,若贼军不能攻破己部的外层枪阵,则白杆军必然不败。
即便对方拥有大量火铳,在战力上由于己部,只要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且全军上下服从指挥,令行禁止,白杆军仍旧可以重创敌军。
若不从高空俯瞰,在平地上冲杀,义军士卒决计瞧不见对面步阵里,躲藏在长枪兵背后的弓箭手的,突如其来的箭雨使众人猝不及防。
尽管由于前排长枪兵的阻挡,弓箭手实施的曲射之术而非精度更高的直射,但秦良玉为了避免步阵里的新兵受到贼军冲击而恐惧,在前排部署了大量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
他们的预瞄与估算目标移动速度的能力相当之强,对于开弓时间把握的异常精准,使得冲在头前的一群贼兵正好位于射程之内。
每个步阵之中,均拥有不下千余弓箭手,且初期膂力上佳,射速极高,尤其是被贼军冲击重点的两个步阵,箭雨的杀伤效果非同凡响。
不等义军步卒冲至对方阵前,便有不下四五百人倒在穿梭不停的箭雨之中,几乎占到了是役投入步卒总兵力的一成。
这也是“八大王”轻敌所致,在入川之后,义军对战川军,战况几乎呈一边倒,进攻势如破竹,说是摧枯拉朽也不为过。
从观音岩开始,连克大昌、开县、新宁、达州,短短数日便连胜五阵,重创上万官军,义军这边的伤亡微乎其微。
缴获金银十余万两,粮草不下五万石,马、骡、驴等牲畜过千,极大地补充了义军所需的给养,也让义军上下对巴蜀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五次交锋,不管是张献忠还是其他首领,心里都对本地的川军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不堪一击”!
实战表明,面对散漫懈怠,畏惧怯战的川兵,义军步卒可以以一当五,义军马卒能够以一敌十。义军每战不过损失百十来人,便可攻取一地。
今番面对嘉陵江东岸的四五万川军,首领们当然认为可以一战破敌,他们也不相信对面阻截己方南下的是洪、孙二贼的人马。
既然是川军,纵使有五万人之多,义军也无不胜之理,原地列阵是一回事,能否抵挡得住义军水银泻地般的攻势,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八大王”觉得自己派去的六千主力,足以冲垮当面三万川军了,只要不是“女贼”所率的白杆军,任凭你兵力占优,又能奈我何?
尽管瞧见对方利用箭矢杀伤了己部数百兵士,但舍得一成步卒,就能靠近至短兵相接的距离,张献忠认为这样的交换对己方还是划算的。
“狗川兵近在眼前!弟兄们给额上!”
张军主力以陕茜边军为主,若是有所组织,战力并不逊于白杆军太多,但上至“八大王”,下至小喽罗,都没想到自己面对的敌人的本来面目。
己方“近战必胜”的想法时刻萦绕在张军士卒的脑海里,使进攻行动变得极其盲目而又轻敌,都到了看清对方五官相貌的距离,张军将士仍旧对是役能够大获全胜信心十足。
“长枪端平!静待贼兵!”
由于使用长枪需要耗费很大的气力,为了节省士卒体力,白杆军步阵前沿的长枪兵在非战斗时,都是将长枪垂直戳在地面,改成水平模式就意味着快要短兵相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