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斤海鲜价值一钱,一百斤便是一百钱。
看着是很高,但也不是天天都能出海。
一个月能出海二十天,也就能月入二两银子而已。
但除此之外还有添头,在海上吃饭,船员们都可以吃海鲜,只要吃的不太过分就行。
再就是岸上百姓们领取海鲜的标准,船员们也可以享受得到。
能赚钱、吃饭、领肉,这差事等于三项合一了。
从汝宁那边来的渔珉就从来没见过如此好的差事,与如此高的捕捞量。
中原地区的河流几乎都已经断流了,汝宁地区的渔珉也就全都失业了。
要么跟着崇王或者汝宁郡王去京城,要么便会沦为食不果腹的流珉,最后惨死。
在天灾之下,工匠们还得勉强度日。
河水断流,庄稼又绝收,渔珉们是一天都难以为继。
跟随崇王朱由樻来到堪察加半岛的渔珉,此前全都是这个境遇。
海上风浪很大,由于广袤无比,渔船也无法及时靠岸,捕捞的危险程度远超内河。
但渔珉都是会水的,水性都不错,而且是结队捕捞,可以互相保护,能将危险降至最低。
朱由樻给每个渔珉都配发了皮制衣服,用来挡风御寒。
在崇国,不论任何工种,只要损失一个人,那就是少一个人,短期之内是难以补充上的。
基于这点,朱由樻才会格外重视船队里的渔珉,给众人无偿提供了一批衣服。
只要不大量损失渔珉,那么船队在天气良好的时候便能成群结队的出海捕捞。
有了大量的海鲜供给,崇国上下便会高枕无忧了,当下船队就是崇国的安全保障。
除了修船与造船之外,朱由樻还给之前离开崇国的郑芝莞开出一张清单。
上面详细列出了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名称与数量,只要下次郑芝莞能够运抵崇国,他便照单全收。
采购价肯定高于大明本土,不过这也算是给郑芝莞的好处,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
虽说硫磺生意,郑芝莞已经赚了不少银子,但一码是一码,不可相提并论。
一来一去,两边都赚钱,人家才愿意带着船队跑这么远的路来送货。
崇国想要发展,全仗本土提供的用具,没了这个前提,日子就困难多了。
朱由樻还想让郑芝莞下次给自己带来数十艘大中型渔船,价钱自然非常丰厚。
光靠小渔船,那就只能在近海作业,根本无法去往远离岸边的地方捕捞。
而且船体越大,抗风浪的能力就越强,安全程度便越高,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郑芝莞是抢也好,买也罢,总之能把船带到崇国,朱由樻便会出高价全部买下。
这次带到堪察加的船工是会造中型船只的,只不过周期太长,得等到明年才能造好下水。
远水解不了近渴,朱由樻只能让他们先造一些小船,必须尽快下水捕捞才能产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