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很是佩服药王孙思邈的胸襟,以及燕绥的重诺,当即应道“鄙人当竭尽全力,广收学徒。我也不想辜负药王的心意,但收成百上千的学徒着实困难啊”
他露出了为难之色,多少师父找到个合心意的徒弟都难,更何况成百上千。
这就是古代“匠”这一职业的通病了,选徒弟精挑细选,还经常担心喂饱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往往最后才将绝学尽数传授。但天有不测风云,总有各种的意外打断传承的过程。念及此,燕绥问“仲景可曾想过为何当代名医甚少”
方才谈及宛城的医匠,得到张仲景认可的就一个都没有。
张仲景略一思忖道“祖传良方和多年行医经验难得,名医看中徒弟的心性、悟性,要花很长的时间培养个合适的徒弟,将医术相传。”
“所以才容易中断啊,”燕绥转而提了另外件事情“仲景可听说过颍川的退烧秘药”
张仲景有点跟不上燕绥跳跃的思路,但还是如实回答道“不才买了几颗,细细研碎钻研了番,却仍不知其原料为何物,其立竿见影的神效着实让人佩服。”
听说这秘药就是燕使君造出来的,也不知是用了什么法子。张仲景内心迫切想知道,但探听别人家传绝学十分不礼貌,他只得强行按捺住疯狂叫嚣的求知欲。
谁料燕绥说“秘药就是医学院造出来的,可以实现批量化的生产。”
说着,还拿出来了瓶甘草片“这止咳药也是如此,用方子将药物配出来大量生产,使有咳嗽症状的大部分人都能使用。而通用配方的研制,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
张仲景激动起来“使君说的医学院也在阳城吗可否带下官参观”
“可惜不在,是我游历蓬莱时所见。”见张仲景露出失望之色,燕绥道“其传承医学和制造医药的法子我却看在眼里,可以同仲景诉说一二。正如这本千金方,就是从蓬莱带来的。”
“您刚才说要成千上万的医者携手研制药物,”有济世救民之心的张仲景虚心求教“我们在中原大地,要怎么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救助万民呢”
“这就要从成立医学院、培养医学生开始了”见铺垫够了,燕绥拉着张仲景细细详谈,听得张仲景热血澎湃,因为身在官场而沉寂的心激烈地跳动起来。
“这么珍贵的书籍,真的可以印刷成册吗”然后天下万民都能看到,医匠能够学到这浩瀚如海的医学知识,然后悬壶济世。
“这本书写出来,本就是为了印刷和科普的,这样医术才不会失传。会有医匠将书本知识和实务结合起来,济世救人。”燕绥温和笑道“你看用带徒弟的法子,个名医才能教出来几个徒弟,甚至许多来不及培养好徒弟,就撒手人寰了。还有的人,直找不到合心意的徒弟,子孙后代又没有学医的天分,白白浪费了毕生所学,使得世上的名医甚少。”
“先前也有不少人想送学徒到我府上,但因为公务太忙,都没有收下。”张仲景准备将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浩瀚的医学中“请您容许我将资质好的几个叫来,起前往颍川学习。”
“当然可以,甚至全都可以带上。”为了转变张仲景的思想,燕绥可谓是苦口婆心
“我们培养医学生不讲究资质上佳,只要肯下功夫苦学,能够毕业就行。当然,天赋出众的日后能够引领医学改革和进步,但中坚群体也是给百姓看病不可或缺的力量。甚至,许多名医看不上的平庸弟子,在积攒了丰富经验后,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当初新中国成立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城市都缺医少药,还是一个个“赤脚医生”在农村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维护了几亿农民的健康。
东汉末年,连赤脚医生都很少,所以只要有向学之心,燕绥就不会拒绝医学生。
千金方不但是临床百科全书,还是中医理论学的基础,里面包含了医德、医学教育、治则、诊断、用药、内、外、急救各科诸病证治,及脉法、针灸孔穴等,可谓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学书。
但这本书门槛也很高,具体的认穴、认药、用药,得张仲景和华佗吃透后教给学徒才行。中医讲究对症下药,用量也很重要。
所以燕绥希望华佗和张仲景未来能够就咳嗽、风寒、发热等常见病症研制出普遍用药,就跟现代的感冒灵颗粒一样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