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一时纸贵,京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这意味着权书于公元1056年之前就已经写成。
里面包含了治道、兵法、史论、谋略等多种治国、治兵的办法,还是相当有见底。
但如今有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赵骏参加过科举,写的文章还是六国论。
现在六国论原作者来了,而且当他面说了出来。
李鬼遇上了李逵了属于是。
还好当时乡试文章是不对外公布的,毕竟全国几十万人考,即便考上了每年几千个举人,怎么可能都对外公布。
所以现在还有机会化解这段尴尬。
赵骏面色不改,沉吟着说道“善,满朝诸公当中全都反对,唯有你一个民间士人却如此洞悉,这说明了你的才能啊。”
“知院谬赞。”
苏洵拱手说道“草民也只是事后分析,远不如知院这般察觉。”
“嗯,颇为谦逊,这是一个好官的品质啊。”
赵骏笑着扭过头看向苏涣道“公群,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弟弟既然是此等良才,当初我在阆州的时候,怎么不早些引荐呢”
苏涣苦笑道“当时明允在眉州老家苦读,离阆州太远,却是不能立即唤他过来。”
“无妨。”
赵骏点点头,然后对苏涣说道“此次会试好好考,以你的才能,考上进士轻而易举,大胆策论,不要有所顾虑。”
“是。”
苏洵激动不已。
赵骏没有给苏洵开后门的意思。
历史上他考不中,那是他的策论太激进了。
满朝都是对辽国和西夏的妥协派,他一个写六国论,隐射朝廷给岁币会亡国,扬言要取消岁币的激进份子,怎么可能允许他考上
但现在不同。
国内的妥协派虽然还是很多,但毕竟打了胜仗,底气也足了起来。
再加上赵骏又是激进派,即便是迎合上意,礼部那帮人应该也明白朝廷现在对待外敌是个什么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风向变了。
以前保守又妥协,现在锐意又激进,要是礼部那帮人再卡激进派士子入朝,就看赵骏敢不敢把这帮人全给发配琼州去。
接着赵骏又对苏涣说道“公群,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来找你吗”
“请知院明示。”
苏涣说道。
“朝廷解决了外患,就要解决内忧了。”
赵骏沉声说道“如今大宋吏治败坏,贪官污吏横行,正需要你这样的能臣干将,澄清玉宇,扫清天下贪腐、昏庸之官员,因而我打算让你去御史台,你可愿意”
苏涣大喜道“自是愿意。”
“嗯,如今政制院正在为御史台广纳人手,除了汴梁御史台以外,还有各地御史司。”
赵骏说道“御史台需要前往各路巡视,地方上御史司也要每月去州府巡视一次,检查账目、考核政绩,还有州府、路府衙门,层层递进,双重监管,你们的任务很重啊。”
苏涣说道“为了国家大计,下官愿赴汤蹈火。”
“嗯,那好,好好干。”
赵骏站起身道“我还要去皇宫一趟,你明天可以先去审官院办一下手续,县里的事务也要和新任县令交接好,过几天就去御史台报道吧。”
“是。”
苏涣忙道“下官送送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