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大的公司管一个部门,不容易啊。”行动组长感慨,“我手底下就十几个人,我都管不过来。”
“您谦虚。”经理笑道,“办案子可比我们办公困难多了。”
行动组长又扫视了一眼办公桌,注意到桌旁放着一个拉杆行李箱,“怎么,您上班还带着行李呢”
“哦,我定好了今天出差。”经理下意识地看了看表,“中午之前,就得赶到机场。”
外间大办公室里,心侦技术员逐一检测了昨晚加班的员工。这些员工当中,无人具有精神能力。
心侦技术员走进了经理办公室。
“怎么,我也要被检测吗”经理看着技术员,“昨天晚上加班的时候,我可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待在这间小办公室里的。”
“不,您也和受害者接触过。”行动组长直视对方,“其他员工反映,受害者离开公司之前,来跟您请过假。”
“哦对,是有这么回事。”经理抬手拍了拍额头,“昨天晚上太忙,我都忘了。”
经检测,这名经理拥有d级精神能力。
“没有c级以上的异能者啊。”行动组长仿佛很失望地站了起来,和经理握手,“我们的工作完成了,感谢您的配合。耽误您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好意思。”
听到这话,经理那张如同戴着面具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松懈,“没关系没关系,你们也是为了工作嘛。”
就在这时,行动组长陡然抛出了一个与当前状况毫不相干的问题“您是否追求过xxx”
xxx,是本案中的女受害者。
这个问题中暗藏着陷阱,跳过了“您是否认识xxx”这个初始问题,直接引导对方在“是”与“否”之间作选择。如果对方未经深思便回答了“是”或“否”,都会暴露对方认识女受害者这一关键事实。
经理愣了一秒,斩钉截铁道“我不认识这个人。”
这个回答避开了第一个陷阱,却掉进了第二个陷阱。
一般人在突然被问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时,第一反应通常是反问“谁”,或是重复一遍该人的名字,以确认自己有没有听错。
然而,他大脑中的自我审查机制,使他下意识地想要回避女受害者的名字,既不愿提及,也不愿再次听到。
所以他既没有重复也没有反问,而是立刻语气坚决地予以否认,希望尽快结束这个令他感到危险的话题。
行动组长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又重复了一遍女受害者的名字,“她拒绝了你的追求,所以你憎恨她,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