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正午”
“对,临近正午。”
“为什么”
战略上的决策都是孙传庭在做,但是战术上的决策却是被孙传庭交予了陈望。
勤王一路而来,陈望一次都没有让孙传庭失望过。
所以孙传庭对于陈望也抱有着极大的信任。
他信陈望的话。
只不过白日的激战,让孙传庭产生了动摇。
将近四千人的伤亡,让孙传庭的心中开始迟疑。
拿出了隐藏实力的关宁军,还有悍勇的曹变蛟在一天的时间全力进攻,都只是勉强攻下了一座营垒。
而陈望需要连越三座营垒,并且占据公树台,坚守待援,挡住前来抢山的清军。
他们将火炮运送上山的时候,必然会被清军注意到。
多尔衮一旦发现火炮向山上运气,就立刻明白了即将发生什么,到时候必然会必然派出大量的精兵前来抢山。
陈望肩上的担子重逾万钧,决定着正常大战的胜败。
若是陈望越不过这三座营地,守不住公树台,那么这一场大战,只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挣扎。
到时候他们最多趁着清军快要出关,在关内逐渐放弃营垒,留守的队伍极少之时发起一波进攻,抢回些许的辎重和救回少许的百姓了。
这样的战果,加上之前的斩获,粉饰一下,确实是可以报上一场大捷。
但是粉饰的大捷,还是大捷吗
这样的事情,孙传庭不愿意去做,不屑于做。
所以孙传庭此刻终于是向着陈望问出了问题。
“今日的时态想必督抚早已经是注意到了。”
孙传庭提出的问题,陈望自然是要回答。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孙传庭对他抱有信心,也才能让孙传庭恢复信心。
孙传庭作为主将,心中的信念动摇,无疑是会影响到麾下的军队。
陈望不想输,也不想败。
这一战,他自己也想要打。
这一次建奴入寇荼毒千里,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难辞其咎。
历史上,杨嗣昌就是在戊寅之变时就承受着来自朝野内外的巨大压力。
朝廷之中,李希沆、王志举等言官频繁上书要求追究他的责任,他本人也屡次上疏引咎辞职。
但是崇祯却是将杨嗣昌力保了下来,并贬斥了弹劾他的言官,并令他落职带冠视事,不久以叙功名义使其官复原职。
对于杨嗣昌,崇祯的信任几乎是不遗余力。
所以杨嗣昌最后选择了暂时激流勇退,主动请缨南下督师。
现在看起来,杨嗣昌还是已经预备了要走上同样的道路。
杨嗣昌此番南下,定然是带兵。
历史上是贺人龙等部跟随着杨嗣昌南下平叛。
不过现在因为曹文诏仍然活着的原因,很多的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曹文诏那边,向杨嗣昌举荐了他。
已经是明言,到时候他和曹变蛟,还有贺人龙三人都会跟随着杨嗣昌南下。
陈望之所以想要打这一战,正是想要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