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东西,高振东既没有要求运动速度,也没要求定位速度和稳定速度,这让大师傅们做起来需要顾忌和考虑的东西就更少,目标既明确又纯粹。
那些指标,是自动化生产需要的,但是高振东现在并没有考虑那个,和pb与焊接不同,i这个东西整个产业规模暂时还达不到,生产那么快干嘛。
先解决有没有,参与人员经验多了信心足了,再继续改进就是。
高振东前世,我国77年搞的接触式和接近式光刻机,也是手动的。
高振东看着手上的工件台参数表,他这个时候,有一点感受到别人面对他的时候的感觉了。
那就是惊喜,我本来没想要这么好的,怎么你就拿出这么好的东西出来了?万万没想到啊。
“易师傅,这个移动标准差和移动平均差,你们已经做到15μ了?”高振东语含惊喜。
移动标准差决定了光刻线宽,移动平均差会影响套刻精度,这两个指标,是高振东在这一块最看重的,而别的指标都往后稍稍。
易中海和所有的师傅对望一眼,面带自豪。
“是啊,我们搞了一下子,大家合计了一下,觉得以手上的条件,加把劲,其实能搞得更好。于是大家各自想办法,拼了老命的把这个降到了15,想来对你们来说,应该是有用的。”话说得朴实简单,但是其中过程的艰辛应该是不少。
看着易中海在工件台上一阵操作,现场的验证了15μ的运动精度,高振东一拍大腿“这可太有用了!各位师傅,这么说吧,你们已经实现了我下一步想要达到的精度目标,是大跨了一步啊!谢谢你们!”
说完,高振东后退一步,给大家行了个礼,然后抬起头来。
“各位师傅,我在此宣布,特种工艺工件台课题,原理样机基本成功,可以转入下课题研究的下一阶段,谢谢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
各位师傅齐齐鼓掌,这位高总工为人,那真是没得说。
对于高振东来说,这两个指标达到了15μ,至少在工件台一块,就能支撑住5~8μ的线宽制程,这大大的超出了原本的预期,加快了设想中的进度。
而工件台的解决,意味着掩膜台也得到了解决,两者在结构和功用上是高度相似的,只是一个放掩模,一个放硅片。至于光学系统,基本是不动的,那玩意精贵着呢,调整好了就别动了,让掩模和工件自己动才是正理。
高振东抬起头来,招呼秦怀茹“秦师傅,麻烦你一下,你到三分厂厂办,叫他们通知总厂宣传处的同志过来一下。”
直接叫秦怀茹的原因,是因为这里他熟悉的只有易中海两师徒,这种跑腿的事情,自然不太好叫易中海去做,那就只有辛苦一下秦怀茹了。
秦怀茹应了一声出去了,高振东笑道“各位师傅,这个事情虽然前面要走的路还长,但是这个喜讯,我们至少在厂内还是要好好报道一下的。”
inf。in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