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庶民帝国 > 第123章 活字印刷

第123章 活字印刷(2 / 2)

王烨就听到过两种说法,其一,就是需求不够。古腾堡的印刷术之所以会普及开来,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印刷术催生了一个产业链。

他的印刷术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印刷工厂,而且还让大批的书商赚得盆满钵满。

而那些书商为了维持自己的利润,就要让读者不停的买书。所以,他们就去投资了一些有潜力的作家,让他们写书以供自己出版。

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形成了,正是因为这条产业链,才让他的印刷术得以不停的发展下去。

可是这样的产业链,在我国古时候自然是没有的。所以,有人得出了结论,因为我国古代对书籍的需求量不够大,所以才导致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发展没有继续下去。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我国的古籍之中,手抄本占大多数?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印刷制品之中,绝大多数都是雕版印刷书?

有人给出的解释是成本问题,王烨实际上并不是很信服这种说法。

首先,这种观点认为,活字印刷术的成本实际上要远大于雕版印刷术。

因为活字印刷术在排版的时候,至少需要两名读书识字的人,一名负责排版一名负责校对。而王烨则认为,一个人自己排版自己校对应该也行吧?

暂且不管王烨怎么想,那种说法还说,在我国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文盲雕版匠,他们可能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却能雕出完整的“四书五经”。

因为他们的人工成本要远低于两个读书人,所以活字印刷才没有普及开来。

王烨认为这就有些想当然了,雕版和排版的工作量能一样吗?一个文盲雕出整本《论语》的人工成本,或许会低于一名读书人排出整本的《论语》。

但是,这其中的时间成本和原料成本能一样吗?时间成本还好说,因为如果真的像之前说的,我国古代对书籍的需求量不大,这个时间成本或许不是很重要。

但是,原料成本呢?如果是雕版印刷,一个作坊的老板,每次想印一本新书可能都要请一大批的工匠,先砍伐一片树林再请一大批师傅雕版。

可是,如果是活字印刷,他可能只需要一整套铜活字,再把常用字多备上一些,然后这些东西就可以传家好几代。

至于读书人,老板自己有钱了之后,即便他不识字他的孩子应该也识字,如果他的后人足够勤快完全可以自己排版。

如果他的后代懒,那请两名或者一名读书人,未必就比请一整个“工程队”贵吧?

不过从以上的观点之中,王烨倒是提炼出一个想法,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以印刷为生的人。

他们的背后或许就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利益团体,或许就是他们阻碍了活字印刷的进一步普及。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在后装线膛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们也曾严重的不被看好,以致于被旧势力阻挡了前进的步伐。

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某位中堂大人,他在见识到了马克沁之后,虽然毫不犹豫的就山寨了马克沁,但是却依然固执的选用了加特林,这就算是个例子了吧?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