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迎立(1 / 2)

是日夜

长乐宫,宫灯初上

宫女孝儿轻移莲步,走到皇太后吴氏身边,柔声素拜道:“太后,丞相来了。”

听说诸葛亮来了,吴太后立马移步到几案前,正坐下,落落大方,仪态端庄。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夤夜入宫拜谒,不用说,是为了继位大事。正好,她对继位人选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吴太后坐定不久,便见冠带朝服、腰悬印绶,穿戴非常正式的诸葛亮着足衣,低首趋行到殿中,俯身下拜:“臣亮拜见太后!”

脸上立刻绽放出和煦的笑容,吴太后伸出手虚扶,态度异常和颜悦色:“丞相何必多礼,请坐吧。”

“谢太后。”诸葛亮又是一拜,方才到右侧下首落座,坐姿恭谨而端正。

“大行皇帝其寿不永,早弃臣民,而继嗣不明。臣遍访列侯、卿、将军、吏两千石与议,咸以为国家多事,宜立长君。伏惟鲁王殿下乃昭烈帝中子,最长,天资聪睿,可迎王践祚,承续祖宗无穷之列。”开宗明义,诸葛亮态度、语气很恭敬,但说的话很有力量,让人颇难质疑。

不过吴太后却凤眉微蹙,很不幸,丞相的意见和她相左。

“这是百官的奏表,请太后明察。”就在吴太后皱眉的刹那,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封帛书呈上。

吩咐宫女孝儿取来奏疏,吴太后摊开在案上览阅,一看她就有些目眩心颤——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串连续冗长的官爵、姓名。

这竟然是一封百官联名上书的奏章!

假节丞相领益州领牧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武乡侯臣亮、中军师卫尉都乡侯臣刘琰、中护军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臣赵云、忠节将军领蜀郡太守关内侯臣杨洪、镇南将军臣辅匡、护军讨逆将军都亭侯臣吴懿、平北将军臣马岱、中部督都亭侯臣向宠、太常臣赖恭、少府关内侯臣王谋、大鸿胪臣何宗、大司农臣秦宓、五官中郎将臣五梁、虎贲中郎将臣来敏、领长史步兵校尉臣向朗、尚书令臣陈震、谏议大夫臣尹黙、臣杜琼、尚书臣邓芝、博士臣许慈等奏言曰:

“大行皇帝以八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然神器不可以久旷,四海不可以无主。臣等窃以为鲁王天挺懿德,资兼文武,当今之宜,宜承大统,为郊庙主。奉遵鸿绪,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等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为天下三分,鼎足峙立,实不宜久悬大位,使魏吴窃望。”

奏疏的正文并不长,不过百字左右,长的是前面署名大臣的官爵与名字——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

览奏完,吴太后面色有些苍白,甚至右手都隐约战栗。

其实在决定新君这件事上她本没有太大野心,她和刘备的婚姻是一桩政治婚姻,她没能替刘备诞下一儿半女,只是刘禅、刘永三兄弟的嫡母,无论谁登上帝位她皇太后的地位都不会受但影响。

但刘璿不同,刘璿毕竟尚在冲龄,她只要多加爱护,小皇帝日后长大天然亲近、信任她,吴氏一门的富贵也就更加长久不衰了。

而接近成年的刘永即位,对她的态度只会是……敬而远之。

不过既然诸葛亮已经坚决表明态度,胳膊扭不过大腿,她也不想再坚持了。

平复好心情,吴太后恢复了春风般的笑容:“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汉室无陨,宗庙有赖可矣。这件事,丞相和大臣们决定吧。”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