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期大声呼救,却无人答应。
牢房上下。
唯有夏安期的声音在回荡,经久不绝。
……
牢房外。
赵祯和寇季君臣二人一起迈步走出了牢房。
君臣二人虽然从没有说过革新的话,但却有同样的心思。
大宋的政务,他们二人解楚的越深,了解的越深。
大宋如今的弊政,已经多到了他们二人看着头皮发麻的地步。
不革新,即便是他们打出了偌大的疆土,也会很快被葬送干净。
君臣二人在生出了革新的心思以后,就一直在挖掘大宋的弊政。
虽然他们二人从没有明言过革新,但二人心里都清楚,对方都有革新的心思。
若不是今日夏竦一番话,逼的赵祯开了口。
恐怕君臣二人会将革新二字一直藏下去,然后默默的做,只做不说。
他们君臣二人经历的事情多了,远比朝堂上的一些大臣们更懂人情世故。
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大肆的宣扬出去,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要做大事一样。
然后他们宣扬出去以后,他们的对手,或者受到他们要做的事情影响的人,就会果断对他们出手。
最终的结果就是,被人联手镇压。
君臣二人深知这一点,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做,后声明。
就拿寇季在西域征战来说。
朝廷对民间,一直都用的是寇季外出去驰援沙州借口。
对满朝文武也是如此。
可寇季到了沙州以后,真的是去驰援沙州了吗?
没有。
寇季到了沙州以后,先在沙州城内大杀了一番。
然后击溃了西夏兵马,将沙州收回为大宋所有。
紧接着,利用沙州距离汴京城遥远,传递消息不便这一点,迅速的退出了拿下整个河西的战略。
等到满朝文武知道消息的时候,寇季已经夺下了河西三地。
等到满朝文武想掺和掺和的时候,寇季已经拿下了整个河西。
从头到尾,满朝文武其实都没有什么反应的机会。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寇季依照自己的心思行事,插不了一点手。
如今攻打西夏也是如此。
突然之间兴兵。
数十万兵马就调遣到了西夏。
根本没有给满朝文武参与决断的机会。
满朝文武知道寇季已经拿下夏州的时候,还是寇季遇刺的消息传到汴京城的时候。
寇季三番四次的避开了满朝文武行事,并且每一次行事都非常快速,也逐渐的摸索出了一套对付满朝文武的办法。
赵祯亦是如此。
他虽然是在得到了寇季遇刺的消息以后离的宫。
可到了西北以后,确认了寇季没有生命危险以后,他才意识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满朝文武在他离京的时候,大多数人只盯着他,却没有盯着他调遣的兵马。
曹玮率领了三十万兵马去了燕云之地,满朝文武的反对声就没停过。
可他率领了更多的兵马到西北,满朝文武至今还没有传出什么反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