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知道,孔明是刘备的全权代表,有临机独断之权,需要参与江东抗击曹操的决策。
虽然孔明名气不小,但毕竟初出茅庐,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他可不想让一个浪得虚名的人参与其中,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周瑜向孔明问询破敌之计,等于出了个题目,他肯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孔明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虽然不至于撕毁联盟协议,但签订不平等条约,那是在所难免的。
至于孔明本人,如果识相的话,在盟约上多退几步,那他这个名不副实的使者身份,还是可以保留的,在江东虽然精神压抑,但生活待遇肯定是不错的!
如果孔明既拿不出主意,又要在盟约上锱铢计较,那被周瑜赶回江夏,让刘备另换他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孔明虽然已有良策,但也不能脱口而出,至少要谦虚几句才行:“亮乃碌碌庸才,安有妙计?”
诸葛亮有卧龙之称,虽然不是才名远播,但周瑜也是有所耳闻,而且与他齐名的庞统,就在周瑜的手下充当法曹,颇具才干。
庞统似乎对屈居法曹有些不太满意,这次周瑜已经带来,准备在大战结束以后,把他推荐给孙权。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全权负责结盟事宜,要说他心中没有破敌之计,周瑜自然不信。
好说歹说,周瑜答应也说出自己的破敌之计,孔明才同意说出自己的计策,并提议道:“都督且休言,我们两人各自写于手心内,看计策同也不同。”
周瑜一听孔明愿意与自己同时写出计策,心中大喜,教军中卫士取来笔砚,先自暗写好了握拳,将笔送与孔明。
孔明亦在掌中暗写了握拳。两个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观看,皆大笑。
原来周瑜掌中之字,乃一“火”字;而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只是说出计策之名,还没有如何使计,周瑜就知道,诸葛亮并不是浪得虚名,才华不在自己之下,生出了知己的感觉,就对他说道:
“既我两人所见相同,更无疑矣,幸勿漏泄。”
孔明回答道:“这是两家公事,岂有漏泄之理。吾料曹操虽两番中我这条计,然必不为备。今都督尽行之可也。”
破敌之计已定,两人可以说平分秋色。利益大小的分配,与双方出动军队的数目,也有很大的关系。
于是,周瑜准备一鼓作气,敲定双方的出兵数目,他又向孔明问道:
“曹操势大,虽然可以计破之,并不需一味与他比拼军力,但防守和攻击的军队,却也不能太少,否则,就算能用计打败曹操,很难扩大战果,恐曹操损失不大,很快就能卷土重来!”
这次是硬指标,孔明没有推脱,很痛快地回答道:
“我主刘皇叔托庇于刘表,屈居新野小城,能战之军不到两万,连续与曹操三场大战,折损过半,长坂坡一战以后,收拢的残军还不到一万,加上刘琦江夏的兵马,能拿得出来的军队,不过三万,还不能远离樊口,恐曹操突袭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