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国万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临海城今天晴空万里,海风醉人。位于临海城东港口的附近,原本平整的海岸线上,一座高耸的石崖突兀的高出周围海岸线近三十米。没有人知道这石崖的来历,自古时候有人在临海城一带聚居起,这石崖就已经屹立在此。这石崖形似巨浪,通体漆黑如墨,整体表面平滑,每个面上都没有特别额外凹凸不平的地方。由于这巨浪形状的石崖浪头逆向朝着深海的方向,故人们称其为逆浪岩。
逆浪岩上有一座名叫天涯海阁的六层大型豪华酒楼。这座酒楼视野极其开阔,据说位于这座酒楼上,临海东港海岸线上的各处美丽风光,皆能一览无遗;若是在夜间,站在第六层海阁,几乎能够俯瞰大半个东城区的繁华夜景。正是由于天涯海阁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来往宾客络绎不绝,无论白天夜里,只要没有打样,这里任何时刻几乎都是处在客满状态。
“到处都满座,这里总没人和我抢了吧”小道士秋景枫此刻不知用了什么法子,躲开了满楼众人的视线,摸到了天涯海阁的楼顶屋檐之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轻柔又略带着些许腥咸的海风,秋景枫享受的伸了个懒腰,在屋顶找了个舒适的地方躺了下来。几个月来,他帮助残魂们没有遗憾的走完了最后一程,自己对人世间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心。
自己师门这一脉,只有师父和自己两人。从自己记事以后,师父就带着自己走南闯北四处修行,倒是小时候生活的道观一年难得回去几次。师父除了传授自己道法外,自始至终都没有告诉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道”。只是让自己跟随他四处修行的过程中多看,多想,多悟。师父说过,时间万物的机缘各不相同,追寻的“道”也各不相同,寻“道”关键在于看清自己的本心。只有忠于本心,且能坚持不懈的去实践,即使为之付出一切亦无悔,才能见到蕴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道”。
秋景枫还记得师父第一次讲解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时,自己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第五段:“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当年秋景枫所在的村子,几乎所有人都因为瘟疫失去了生命,失去亲人抚养年幼无助的他,若不是恰好遇到了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师父,恐怕他早已成为一堆枯骨。所以从第一次听师父解读《太上感应篇》第五段时,秋景枫感怀施恩的同时,也立志向师父一样,要一生奉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济人之急,救人之危,遏恶扬善,推多取少的仁义之道。自己这条命时师父救的,也是仁义之“道”救的,所以秋景枫希望穷尽自己一生去实践弘扬这种仁义之“道”,去帮助更多和曾经幼小无助的自己那般,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年来,跟随师父四处修行的他,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时每刻都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着自己的“道”。
而随着努力的去帮助陷于困境的人们,秋景枫时常也会对自己追寻的“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包括这一次途经九枫山,助陈家众人脱困,帮助残魂们完成最后的遗愿。无论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对于了无牵挂,身为修道人的他来说,虽然没有亲身去体会理解,但这并不妨碍身为旁观者的他感受它们的纯洁,美好。无论是无私的亲情,还是至死不渝的爱情,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望,对情感得以升华的极致追求。这种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美好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动容的伟大愿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间大“道”最真诚朴实的体现。
所以“道”无常理,若心向往之,则人人皆可寻“道”。
小道士猛地灌下一口葫芦中的老酒,师父将葫芦交给自己的时候曾经说过,这酒名为“道酒”。遇事不决,迷惑不前时喝一口,可解心中疑虑,念头通达。领会世间真意,心有所得时也可喝一口,可助人藏意于心,不露于形,不着于相,起到道行和心境稳固的作用。
站在天涯海阁楼顶饮酒的小道士,刚放下葫芦极目远眺,想要欣赏沿海风光的他,目光扫到了临海东港,骤然看见从刚靠岸的商船上下来的那个身形高大,略微熟悉的持枪少年,秋景枫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微笑,看来这少年和自己还挺有缘分的
半年多前,新晋升临海总兵的夏成龙被刺杀,两个月前青阳行省高平一带又发生了严重的匪乱。不仅许多商户散客被劫掠杀害,甚至连押运物资的二十名官军都被盗匪袭杀。最要命的是,恰巧这次被劫掠的官军物资里,有一块献给青阳王世子的天然冰蓝水晶原石。原本得到属下发现冰蓝水晶原石消息的青阳世子,特地让人通知古阳城换岗官兵,协助运回查看成色大小,若成色上佳,破开原石后原料足够,便寻找能人巧匠雕琢一尊九阳上仙雕像,替父亲青阳王进献给半年后迎来八十寿辰的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