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中的赵孝成王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也觉着秦赵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可以宣告结束,赵国没得到什么好处,秦国也没沾赵国什么便宜,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继续保持数十年来的战略相持状态。
赵王一开始确实是想好事想要白占上党,后来派遣廉颇也确实是幻想着赵军能够打跑王龁,可廉颇到了长平前线并没有像赵王预想的那样主动出征打败王龁,反倒是屡屡受挫损兵折将,最后廉颇居然直接躲在石头垒的城墙后面躲了起来。
几个月的拉扯,廉颇大军每天消耗的成山的粮食,赵王也深知邯郸城中的粮食差不多都运到了长平前线,赵军的粮草确实不多了,再拖下去怕是要拖垮赵国。
摆在赵国眼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就是让廉颇赶紧主动出击进攻秦军,打胜了秦军一了百了,赵王这几个月也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命令廉颇进攻,可廉颇这老头儿每次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出击。无奈的赵王想到了第二条路,那就是赶紧派遣使者与秦国讲和,反正秦国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秦国的粮食也是越吃越少,既然是这样,两家不如赶紧握手言和,也都少糟蹋点粮食……
赵孝成王决定派个使者去秦咸阳和谈,派遣的使者,名叫郑朱。
其实赵王的心思很简单,他眼见前方战事不利,再加上粮草不济,本就仓促出兵没有做好大战心理准备的他是真的不想打了,他想求和,而且迫不及待的就派遣郑朱去了秦国。
郑朱到了秦国,秦国还真就好吃好喝的好招待,自秦王嬴稷到丞相范雎再到秦国公卿大臣,秦国上下对郑朱都是礼遇有嘉,三天一顿酒,五天一顿肉,可吃饱喝足的郑朱每次想要和秦王谈一谈和谈的事情的时候秦王都避而不谈,继续喝酒,继续吃肉,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消耗了过去。
然而,表面的平静却掩饰不住深处的波涛,郑朱在秦国和谈的消息还是由各国驻在咸阳的使者通禀给了各国国君,尤其是楚魏两国,这俩国家本还神经紧绷着关注着长平前线的战事,他们知道赵稍弱于秦,秦万一灭了赵下一个矛头可能就指向他们,这两国家的国君确实也很紧张的调兵遣将随时准备着,万一赵国战事不利他们也可以稍稍帮帮赵国,可一听赵国已经主动派遣使者在咸阳求和,楚魏两国的戒备瞬间松懈了下来。
楚魏两国本还如临大敌一般,可人家赵国的使者都在秦国吃香的喝辣的准备和谈呢,他们还紧张个毛?赶紧该干嘛干嘛去,简直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整整一个月了,郑朱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郑朱不回来,有可能是整天好吃好喝的不想回来,但更有可能是秦王嬴稷执意不让他回来。
在邯郸城苦苦等待的赵王终于绝望了,他眼看着和谈的愿望就要落空,可时间不等人,前方二十多万将士每一天都是要吃饭的,眼睁睁的看着邯郸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赵王的心里也就越来越着急。
着急过头容易上火,赵王心里的火气也一点点的增加着。
赵王的火气主要还是来自于廉颇。
赵王这几个月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去前线催促廉颇赶紧出战秦军,就算不能全歼秦军,至少也得打出赵军的气势来把秦军逼走,这么耗下去对赵国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可派出到前线的使者就像是泥牛入海一点消息都没有,赵王难免心里泛起了嘀咕,这老将军八成是不把他放在眼里,毕竟他才刚刚即位四年,王位刚刚坐热乎,可廉颇是从他爷爷辈当兵打仗的人,这样的老将就像是一匹越老越烈的马,年轻的赵王觉着自己好像驾驭不住这头烈马。
赵王是王,廉颇是臣,赵王再年轻也是上级,廉颇资格再老也是下级,下级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这是共识,碰上个不听话的手下,是个当领导的心里都膈应,更别说廉颇手握重兵屯于边境迟迟不动,恼怒的赵王心里一时之间也动了撤掉廉颇的心思。
赵王的火气另一方面来自于东边的邻国齐国。
自从长平开战以来,赵国的粮食确实不够吃了,不够吃也不能饿死啊,赵王连忙派人去齐国想要从富庶的齐国那儿借点粮食,赵王想的是咱有借有还,等哥们儿我收拾掉了秦国,到时候还能差你齐国那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