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荀况去了秦国,先后得到了应侯和秦王的召见。”
“荀况居然去了秦国”有人颇感惊讶,“可是我怎么听说过,儒者不入函谷关。”
“嗨,不过是三人成虎的谣言罢了。我看是那些儒者怕去了秦国被赶回来,实在太丢人,就如孔丘周游列国无功而返,累累如丧家之犬乎。于是干脆就说不去。”
说这话的人似乎很不待见儒家,讥笑说“要是秦王说要重用儒家,那些迂腐的齐鲁儒生恐怕跑的一个比一个快。”
吕妧倒有些同意他的看法,战乱连连的春秋战国,反倒出现了思想繁荣的局面,因乱世而生的各家学派,都梦想着用自己的学说终结乱世,进而消灭其他学派,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要不是因为秦国国君轻儒而重法,儒生们肯定会跑去兜售儒家学说。见风使舵,改念经书,可是某些儒生的绝活。
就在吕妧低头思考之时,在场之人纷纷起身,不明所以的吕妧放下酒杯也跟着起身。
“君侯来了。”
闻言,吕妧连忙踮起脚尖朝门口看去,只见一个气势凛然的中年男子款款而至,而他正是赵国当朝丞相,被后世人称为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虽然年逾不惑,鬓间生出了几缕白发,但依旧能看得出他年轻时,是个相貌不凡的美男子,难怪司马迁夸他是翩翩浊世佳公子。
“此乃府中私宴,诸位不必拘束,都坐下吧。”平原君在主位坐下后,对身旁的亲信吩咐,“开宴。”
赵女郑姬飘飘而入,丝竹管弦声声渐起。
屋外大雪纷飞,屋内觥筹交错,宾客起坐喧哗,唯有主人平原君兴致缺缺,眉间写满了愁色。
有门客问道“君侯为何烦恼”
过了半晌,赵胜才道“我闻荀况西入秦国,盛赞秦国有霸天下的实力,不免想到了四十万士卒折损于长平,我国国力尽失。若是当初不曾建议大王接收上党,赵国岂有长平之祸”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起因于上党之争。如果要从马后炮的角度来说,赵国肯定不应该接收上党。当时赵国国内对接收上党一事,也是各执一词。
赵王先是找到平阳君赵豹,询问他的意见。平阳君生性保守,他不同意接收上党,认为这是祸水东引,只会惹恼秦人,最后得不偿失。
但赵王并没有听进去,他又同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都劝赵王接收上党郡,可以平白拿下十七座城池。
战国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争地,上党不仅面积大,并且地理位置关键。有了上党,赵国不仅可以多种粮食,还可以扼制秦国北上,有利于赵国后续的战略部署,因此赵胜才建议赵王接收上党。
在平原君等人看来,此事虽有风险但可以接受,他又建议赵王用廉颇为主将,抵挡秦将白起。但平原君没想到,他的好侄儿赵王赵丹是个眼高手低的蠢货,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非要在关键时刻用赵括替换廉颇。
要是有善于防守的廉颇在,赵国可以和秦国一直拖下去,到时候胜负可就不一定了。即便赵国失败,也绝不会败成长平那副样子,失去的完全可以接受。
但错误就这么发生了,这件事也连累了赵胜的风评。哪怕夸过赵胜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司马迁,也不免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险些害得邯郸几亡。
在吕妧看来,太史公这话未免有些不公平,赵国之所以失败,其罪魁祸首分明是赵王,他才是一国之主,整件事的决策者,而赵胜只是个建议者。
在要不要接收上党一事上,赵显然有了主意,因此他才会在得到赵豹的答案后,又找来了赵胜和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