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不但有很多人喜欢,给它续作或是模仿着写类似的,还有一群读者喜欢研究,特别是追求书中的人物。于是所谓“红学”里头,就有那么一派,专门考据作者还有书中人物根源的。他们大致的说法就是书中的贾府,就是影射的江南织造府曹家,因为作者曹雪芹的爷爷、爸爸就是做的这个官。后来又流传出一种说法,说其实红楼梦写的是皇族的野史,因为暴露了满清皇帝的一些私密这才被禁封什么的。这种说法渐渐地有市场,于是乎在原本那些喜欢繁华富贵、专门写点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仿红楼体外,又增加了一类他们直接把红楼梦中的贾府“还原”成清代的曹府,把曹家人作为的主人公,努力转变曹家命运,让曹家不但能够继续为官,还更进一步地煊赫鼎盛。
这一种类型的吧,有趣还是有趣的,但是要说味道,已经彻底没了红楼梦的味道。这是为啥捏因为,如果曹雪芹确实就是红楼梦作者,而且他真的就是江宁织造府曹家的后代,那么他就真真切切有过少年时代的那么一种富贵优渥的生活,而续作或是仿作的作者们是没有这样生活经历的,于是不管怎么写,他们都写不出曹雪芹笔下的富贵味道来。不过话说回来,难道真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才能把故事写得真实可信,才能够感染他人这又不一定。司马迁也没看过垓下之战,一样精彩动人。所以说,后人不断考据,不断创作,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总会有非常符合真情实况,值得一看的出来。而就是为了这么一两本值得看一看得到,就足够我们这些读者发挥大无畏的扫雷精神,每天在网络上寻寻觅觅,“虽千万雷吾往矣”。
那啥,以上拉拉杂杂一大堆,估计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凑字数。不过我亲爱的读者们诶,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掏心窝子地跟你们扯一扯,我为啥在刨着h的百万字大坑同时还要再开一个红楼的同人。我相信我那些最可爱也最坚定的读者绝对有耐心看完我的啰嗦,而那些头一次来到坑边的跳或不跳不是我能决定的,但如果不跳,我会有点落寞忧桑
我一直觉得,红楼同人好不好,作者很重要。很多人说高鹗不好,但人家能顶住压力,这么多年的百二十回红楼梦流行。其他续作或是改作的人就没这个水平。而最近,红学虽然兴旺甚至有点异样地兴旺,但真正科班学者或是资深文人写红楼续文的基本没有某刘乃两不靠的奇葩。我们能看到的,绝对多数都是网络同人,普遍的年轻人的作者群。然后,问题就来了。
中国历史五千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绝对是最近的一百八十年来变化最激烈从上国到东亚病夫,受尽列强屈辱之后,终于重整河山国家复兴,一百多年的痛苦后迎来新生,这种独立和平真的是珍贵非常。不过,站在国家或者说历史的角度,一百年的时间可能也不算太漫长,而从一个人来说,一百年已经是一生。所以我们这些生在和平时代,成长于国力总体上升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就算可以从史书啊老师啊长辈们那里知道过去的情景,但终究那不是亲身经历,少了一份切肤之感。这个时代的资讯如此发达,在言论等方面又是有史记载相对最为宽松自由的时期,所以年轻人常常听说了一点东西,就敢随意地评论,还会坚持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正确和高人一筹。又有一些人,大概是出于“隔岸观景”的心理,总觉得河对岸的风景更漂亮,总觉得古代的生活更美好,一味怀旧,各种顶起“复古”的大帽子;或者是那些自称喜欢古典文学,喜欢舞文弄墨写诗写词的,但真正看他们的作品吧,既不符合诗词基本要求的声调格律,也没有深刻的含意韵味,只是单纯的堆砌词藻,看着华丽唬人,可到了真正行家里手面前就只能贻笑大方了。
以上这些呢,都可以归为一类“年少无知”。不过还有一种,相对可能更老成、沉稳的,他们自己经历了一些,对人情世故有所了解,能够看到所谓“花无百日红”,盛世其实总是藏着很多危机,理想跟现实也总是有着诸多差距,这种时候不免心生迷茫,甚至为现实生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情绪。如果在这样的时候看古代人写的东西,往往能够深入挖掘文辞内里的深意,触发各种感慨;而要是那些啊作品之类,作者或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跟自己有那么一点相似,就非常容易感同身受,于是感慨之情就更深这种心思的契合,跟当下现实当然会有不合拍,加上“穿越”如此流行,一旦钻了牛角尖,下意识地就会有一口气跑回古代的想法冒出来。而这种情况,往往是年轻人自己没把心态调整好,或是看问题看得偏颇不能全面,又或者是试图用最简单的方法躲开压力回避问题等到时过境迁,回过头来看看,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其实挺可笑。这就像是南柯太守的黄粱梦,又像是石头记里的金陵十二钗,就算经历了那些锦绣繁华,最后也变成了过眼云烟,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最现实的当下生活里面。那些年轻时代的想法,最后的价值好像也就是逗人一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