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庞大无比,治理要求颇高,一党执政,首先就要避免党内混乱,卫党本身就要凝聚、强大,不仅仅只是一些名单,还有诸多事情,诸如确认党内成员认可共同认可价值观,共同遵守党内章程纪律,从上至下结构框架,发展党员的要求,如何让百姓认可卫党价值观并坚定支持……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仔细斟酌,需先将基本党章确定了,成员认可了,如此基础上才能加入。”
将名单折子还到刘之坤手中,笑道:“爝儿刚刚登基为帝,陕甘、山西、河南因灾而乱影响,各府县因龙票之灾祸尚未平息,朝廷诸事颇多,当先以国事为重,朝廷越是困难时期,百姓越是绝望之时,越是趁机获得最大利益之时,你们都还年轻,威望不足,多做一些事情就多获得一分民望,但需要记住,民望不是文人嘴里说的民望,而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比如秩序,再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要强一万倍,要先确定朝廷的绝对权威,大兄、二兄及军中各将散于各道各府,散于各卫所,他们就是你们背后最有利支持。”
“对了,报社的事情如何了。”
刘之坤听明白了话中隐意,心下也暗自点头,再次返回北京城的小朝廷之人绝不愿再让他人影响朝廷话语权,突然问起的报社之事也不怎么惊诧,忙开口说起报社整顿之事。
“东林党报和学院都被朝廷禁了,与之被禁的大小报社七十四家、学堂十七家,除了卫民报外,内阁一致认为这些报社或多或少都参与了明票之事,都被朝廷严厉禁止了。”
刘卫民想了下,说道:“报社、学堂、学院被明文禁止并非十分妥当,这会引起民间文人学子们的不满,民间可以办报社,可以设学堂、建学院,但门槛要提高一些,比如向朝廷报备审批,需高额保证金,需对撰写文章审批,对所属人员进行特殊考试和颁发的资格文凭……等等。”
“文人以口舌为刀,以民意为刃,传统文人通过书院,通过编纂书籍,通过科举坐师……等等,以士林间威望影响地方士绅,影响地方百姓,但卫民报社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广泛民间宣传,以事实为基础,以百姓喜闻乐道之事扩大了报社影响力,已经不是哪一个哪一群体可以抗衡得了。”
刘卫民说道:“卫民报社今后归属于朝廷,今后它就是朝廷的口舌,官方邸报可以成为管理报社舆论机构官署,官方有口舌,民间也应该有些报社,一者用以督促官方理政执政清廉、任事作为;二者民间需要不满的发泄口,水满宜疏不宜堵。卫党要有自己的党报,驸马府或刘家寨可以执掌民间报社,一官一民,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刘家是帝国虚君治国的开创功臣,是卫党一党执政创始功臣,手中又执掌民间舆论,就算今后四弟为帝国内阁首辅,就算首辅之后致仕隐退,刘家今后也依然看顾着大明帝国。”
刘卫民拍打着刘之坤肩膀,说出的话语却让不足三十岁青年挺直身体,他知道,三兄离开大明帝国本土后,他刘之坤就将是刘家的掌门人。
刘之坤没有想错,刘卫民就是这么打算的,大兄、二兄是军方之人,原本让大兄为山海关总兵,就是打算大兄执掌帝**方,只是提前了些而已。
军不干政,军方只能在政府之下,刘之坤从政为刘家掌门人也就成了必然,刘卫民是军将出身,此时他代表的军方地位高于理政之人,内阁和刘之坤不是没有担忧,担忧他将掌门人的位置交给刘卫山,以至于军方始终压着文人一头。
看着跳上车辕持鞭远去高大身影,刘之坤久久不语,不知何时孙世纪站到身边。
“泽厚,国公如何说。”
刘之坤默默将名单折子送到老师手里,摇头说道:“卫党之事暂时先停一停,等大兄准备妥当了再说,大兄的意思……朝廷先以民事为主,先将报社之事整顿妥当,还有……大兄想让弟子为刘家……家主。”
孙世纪听着“卫党暂停、报社整顿”一愣,朝廷私下里最关注的就是“虚君治国”、“一党治国”之事,三代帝王遗妃“三司质询会”传入朝廷,尽管有些事情被封藏了起来,但大部分内容还是在内阁报备了,刘卫民提出“虚君治国”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党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