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表5000米的空中,一道道闪电划破黑夜,在浓密的云层中宛如一条条游走的白色电龙。
一台浮空电站穿梭于雷电中,这台电站长约1000米,直径约200米,外形像一颗椭圆形的橄榄。
内部充满了轻于空气的惰性气体使之能够长时间保持高空巡航,呈蜘蛛网状的电能收集器安装在电站顶部,不断有雷电击中收集器的电网。
几道巨大的探照灯光束穿越电站下方的云层,规律地上下左右摆动,为空巡舰的前进指引方向。
这些光束是由大清王国的空巡舰“定远号”发出。
“定远号”净重7800吨,长300米,宽60米,高为50米。
舰仓内装备了500吨级的燃气引擎作为动力,配备310毫米主炮6门,210毫米副炮10门。
平均装甲厚度300毫米,属于主力进攻舰。
并排在“定远号”右前方的是护航舰“致远号”。
“致远号”空重为2900吨,长180米,宽30米,高30米。舰体设计成流线型,舰仓内装备了400吨级的燃气引擎。
配备210毫米主炮4门,150毫米副炮6门。飞行航速比较快,但平均装甲只有100毫米,属于快速护卫舰。
在两舰之后的是护卫艇“扬威号”和“超勇号”。两艇为同一级别的武装货运飞艇。
净重不足1000吨,长100米,宽60米,高60米。燃气引擎只有200吨级动力,主要是负责装载食品、燃料和弹药等后勤物资,只装备了自卫用的4门50毫米速射炮。
位于编队中间的是皇室游轮“颐和园号”,其长为200米,宽60米,高50米。
游轮上设有花园温室、游泳池、歌剧院等一流的休闲娱乐设施,游轮遍布可以欣赏风景的玻璃封闭露台,几乎没有装甲保护。
此刻,在“定远号”的中央舰桥内,王国第二舰队的司令——魏定坤中将已经2天来都没有合眼休息过,从京城突围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2天前,旭日帝国突然对大清王国发动闪电战争。
虽然之前两国因为争夺大清国番属国朝鲜斯堡及琉球尼亚爆发过武装冲突,大清国已经进行了战争动员准备,但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还是很难抵挡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的全面入侵。
旭日帝**的先头部队很快就兵临大清王国首都城下。
摆在大清王国国君努尔巴哈十二世面前有两个选择:
固守或是弃城。
大清虽为王国,但已经施行君主立宪体制。国家的实际权力却被掌握在内阁手中。
内阁诸臣以坚守祖训为由,力主国君不应放弃首都这块龙兴之地,而且认为只要军心稳定,等待援军也许还能击退敌军。
但皇室也以保留继承人与内阁争执不休,最后皇室与内阁达成了一个妥协:
由军机大臣魏定坤护送皇太后、皇太子等皇室成员到南部的海州市的英吉利亚租借区避难,内阁全体和国君一同镇守首都。
等到撤离的时候,首都基本快被敌军合围。
敌军万吨级以上飞行战列舰就有百艘以上,其余支援空舰总数达到一千艘以上。
大清军此时主力舰队以“定远”和“镇远”为首的战列空巡舰60艘,其余舰只300多艘。
但由于多数舰只为十几年前由欧罗巴诸国制造的老舰,在航速和火力上处于劣势。
据说是大清国误判了国际形势,把更新军备的资金用在了为皇室修建行宫和研制太空火箭上了。
那场撤退简直就是一场大屠杀,当双方舰队在首都东部的黄海上空展开鏖战。
大清国负责突围掩护的空舰排列成2排编队,形成两道堡垒般的移动城墙,要保持队形以保护中间的载有皇室成员的游轮“颐和园号”。
大部分空舰都无法进行机动来规避敌军的炮火,一艘艘空舰被击中在空中爆炸,下沉过程中尚存的舰员也没有跳伞逃生,而是继续向敌舰射击。
一艘被击落了,另一艘又继续补上位置。空中到处是爆炸的火焰和支离破碎的残骸。
为了掩护“颐和园”号撤退,主力舰“镇远”号被敌方的“吉野”号穹甲高速舰发射的10枚飞雷击中后空中爆炸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