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郑国就按公子突的计划开始作战。右方阵对陈,由公子忽带领,左传这次使用了他的字曼伯来作称呼;左方阵对蔡、卫,是由祭仲带领而非公子突,也可以看出一定地位的区别;中军则由郑庄公、原繁、高渠弥一同。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鱼丽之阵”的车阵。
于公子忽而言,战场或许是更适合他的归宿。他如今回想起来,在战场上他几乎无往不利,然而于人心,他却实在不懂。
不论是与齐、与文姜,还是与祭仲、突和高渠弥。他同他们都仿佛格格不入。
这或许正是他不止一次被人背叛的原因罢。
公子忽抬眼望向被庄姜遮去大半的曼妙身影,随即摇了摇头。尽管如果娶了那位如今被称作文姜的女性,宋国可能无法再在他与突之间有所动作,他便能顺利执掌郑国。但这依然无法摆脱他的死局。
他终究是不懂人心,也因此死于人心叵测。
关于鱼丽之阵呢,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它一定是一个车阵,左传对此的描述是“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古代汉语角度就是,前面是“偏”后面是“伍”,这俩肯定都是名词;然后“伍”是承接着“偏”,来弥补它的缝隙的。
问题在于“偏”和“伍”分别指什么。根据司马法,一十五乘车被称为偏。而伍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因为首先按周礼的说法,战车下本来会配部分步兵,这些步兵有没有可能是伍有人还引司马法说一百一十五乘是伍。
事实上司马法这玩意儿呢,甚至不知道具体成书年代,后来又和别的书整理在一起,再历经千年亡佚得乱七八糟。导致虽然古人引用它很多,但是完全不知道所说的到底是哪个时代的战法。
所以鱼丽之阵,我们大概理解为是那种拍集体大合照,后一排的人总要在前一排的两人中的插空位置站,类似的原理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的数量和战车步卒的关系,就没有必要深究了。
“不行车战甚至连车阵都已荡然无存了吗”冯向来嬉笑的神色略微收敛了一点,他有些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于是他趁众人不注意,快速地发出了弹幕。
他也知道其他人对他防备得紧。
唔战车就是很古早的战争方法啊,别说现代了,哪怕是两三百年后的战国时代,战车都已经没有那么盛行了。而且想想,像楚国那种水泽遍布的地形,战车很不适合和他们作
战的吧。
而且“兵者,诡道也”,这可是后来被大家奉为圭臬的原则,春秋这个时候就很明显还不是主流思想。除掉走上层路线的反间计这一类,真正在战场上能用的兵法都不太适合战车吧,后来从北方传来的的骑兵明显要灵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