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明清以后,乃至现在的读书人、大学生,流行文化以小鲜肉、小白脸、娘炮等,含有一定“**审美”文化,完全是两个方向,宋朝苏轼、辛弃疾都是文武全才,至少是能够上战场用冷兵器厮杀的,孔子自己本身也是拥有强大武力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子不仅身材魁梧,力气也大得惊人。《列子》记载说:“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意思是说,孔子力气很大,一人就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淮南子》载,孔子善跑,称孔子“足蹑郊(狡)兔”—连奔跑的兔子都能捉到。除此之外,驾马车可能是孔子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技巧,也就是古人说的“御”。“御”也是周礼之一。《孔子家语》称他“御狂马不释策”,他自己也曾说过:“吾和执?执御乎?执射乎?吾吾执御矣。”
我个偏向于认为——古代“士”某种意义上,具有精神和文化图腾的意义,孔子的学生里面,子路打架和打仗都很好,子贡则非常会做生意,子我甚至敢于并且能够反思批判他的老师,子渊也就是颜回能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离不开颜回的功劳,子有就是冉求的战绩和军事活动,可以说是继曹刿之后鲁国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这些才是“士”本身的意义和学习的内容。
士本身对礼的学习和要求也是要的,礼就是人情世故、人际交往的规则和范式,这当然就有不同人的心理的了解和把握。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功能大略与当代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央精神文明办、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的时代还兼个保密局什么的。
说一下乐:这是本文里面多处诗词歌赋舞蹈等描写的重要原因和推动因素
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注:凭借)击磬为官,然能(注:特别擅长)于琴”。
这一段里面可以看到,礼和舞乐以及音乐舞蹈里面的器乐,是有紧密关联的,
欧洲中世纪后期骑士自学徒起便学习的六种技艺:剑术、骑术、游泳、狩猎(还有矛术的说法)、棋艺、吟诗。
剑术、矛术、骑术锻炼战斗力;游泳锻炼生存能力;狩猎、棋艺锻炼战术与思维;吟诗陶冶情操。
可见在那些历史时代,想要称为一个贵族战斗和保护子民,能力的要求,是相近的。
有人说现在流行歌曲就很好,学习古代文化,吟诗弹琴没有意义,要知道士同样也代表着一种社会阶层并拥有强烈知识品格属性,某种意义上,是精神和人格乃至生存能力上都较为自由(用高级这种缺乏实际意义的用词)。
《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情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大意说——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涵蓄在心里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用语言还表达不尽,便用咨嗟叹息的声音来和继续它,咨嗟叹息还不尽情,就放开喉咙来歌唱它,歌唱仍感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组成五音的调子就叫音乐。
太平时代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清明和顺;战乱时代的音乐饱含着怨恨和愤懑,它的政治必然乖戾;亡国时的音乐充满了哀伤和忧思,它的人民一定困苦。
特别请注意——“所以纠正政治的过失,感动天地和鬼神,没有超过诗歌的。”
再看看诗歌的使用——“古代的圣王就用诗来规范夫妇关系,培养孝敬,敦厚人伦,完善教化,移风易俗。”
从现代心理学上也已经普遍认识的,人的情绪塑造,音乐、舞蹈、歌唱、戏剧,当然现代艺术电影、电视剧,会如此巨大影响人们的认知和世界观,也会直接影响心理状态。
注:顺便说一下,本文尽量不抄袭各种诗词,因为网文里各种爽文抄袭的实在太多。本人年过五旬,虽然才情浅薄,不敢不自己填词。